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成人再次开胸心脏手术发生重大损伤的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实施再次开胸心脏手术患者242例,回顾性分析再次手术间隔时间、前次手术方式及前次手术心包缝合情况对再次开胸心脏手术重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及其对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重大损伤发生率为2.1%(5/242),发生重大损伤组再次手术间隔时间与未发生重大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年 vs.(2±9)年〕,前次手术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重大损伤的发生率与其他手术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 vs. 1.8%),前次手术缝合心包的患者重大损伤的发生率与前次手术未缝合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7.4%),但二者开胸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0)min vs.(74±20)min,P<0.01〕;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7%(4/242),发生重大损伤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与未发生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1.7%)。结论 成人再次开胸心脏手术较安全,发生重大损伤可能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与臭氧结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疼痛评分及直腿抬高度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74%,明显优于对照组77.08%(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直腿抬高度数较对照组提升幅度更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与臭氧结合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直腿抬高度数,促使疾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2 9岁。五年前体检 ,B超发现“右侧附件包块”无症状 ,未深入检查。三年前行剖宫产 ,术中探查右附件区 ,未探及肿物 ,未再作治疗。近半年感右下肢疼痛 ,复查 B超 ,发现右下腹包块较前增大 ,转来我院。超声检查发现 :右侧盆腔内 ,子宫与右侧卵巢之间探及一大小约 6 .7cm× 4.4cm不均质低回声团 ,与子宫及卵巢分界清 ,呈葫芦形 ,有包膜回声 ,内部以低回声为主 ,并伴有不规则无回声区 ,后方回声无衰减 ,子宫及双侧卵巢均未见异常。超声提示 :右侧盆腔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考虑畸胎瘤 )。手术所见 :肿瘤大小约 7.0 cm× 4.0 cm× 2 .5…  相似文献   
14.
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并分析鳖甲煎丸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等方面的文献,反映5年来鳖甲煎丸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研究概况.显示鳖甲煎丸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心绞痛、高血脂症等,实验证明鳖甲煎丸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及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但鳖甲煎丸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有必要对鳖甲煎丸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方法 2003年和2004年汉沽区医ST呼吸道感染菌及耐药情况。结果 在230例肺炎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51%,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列前5住;革兰阳性球菌占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列前3位,真菌占12.82%,以白色念珠菌为首。药敏结果提示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最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最近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突变体(EGFRvⅢ)、中心体相关微管蛋白α(Tubulin-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NB组)、50例导管原位癌(DCIS组)和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组织中的EGFRvⅢ、Tubulin-α。结果 IDC组EGFRvⅢ、Tubulin-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5/50)、74%(37/50),DCIS分别为38%(19/50)、64%(32/50),NB组分别为0、3%(1/30);各组间EGFRvⅢ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P均<0.05;IDC组、DCIS组Tubulin-α阳性表达率高于NB组(P均<0.05),但IDC组与DCIS组比较,P>0.05。乳腺癌组织中,EGFRvⅢ、Tubulin-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9,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GFRvⅢ、Tubulin-α高表达,二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多采取单一导师负责制,这与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不协调逐渐显露.探讨实施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培养肿瘤学研究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单一导师制和多学科协作导师组制培养研究生,分析和比较两种培养方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结果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合理整合导师和科研的优势资源.结论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值得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推广使用,进一步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迪  董超  李彤  刘朋飞  石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3003-3004
脂肪肝及肝纤维化发病率极高,几乎发生于所有慢性肝损伤患者,严重者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慢性肝病患者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导致死亡,肝病治疗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1〕。老年肝纤维化患者会呈现出疲惫、食欲、神智、肤色、饮酒量等多个方面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肝纤维化作为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2〕,肝炎病毒、过量摄入酒精、胆汁淤积、药物与毒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慢性刺激肝脏引起炎症均可引起肝纤维化的形成〔3〕。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肝星状细胞(HSC)为靶标的治疗措施逐渐成为抗肝纤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维生素E对急性肾损伤中炎症反应的抑制效果,开发针对急性肾损伤的新型治疗模式。方法:采用庆大霉素作为急性肾损伤药物,复制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维生素E对急性肾损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收集大鼠的血浆和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方法,评价血浆及组织中炎症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维生素E对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进行治疗后,大鼠血浆中的炎症蛋白显著降低;在肾脏组织中,与单一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维生素E相比,二者联合在某些炎症蛋白的抑制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维生素E对急性肾损伤中炎症反应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优于单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单一维生素E的治疗方式,所以,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在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方面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  程勇 《肿瘤》2007,27(11):926-928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占结直肠癌的2%~10%,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基因突变、免疫功能缺陷及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机制失调等多种因素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