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显微手术处理策略、技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步骤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判患者的预后; Evans指数评定脑积水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GOS评分为良好者53例、中残16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7例;术后发生脑积水者仅2例。结论显微镜下优化手术策略及步骤:"内、外"减压相结合、保护侧裂血管、减少血性脑脊液(减少脑积水),可改善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测定血浆HMGB1浓度.结果: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和肽素浓度对急性创伤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预测价值。 方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2例颅脑损伤患者(脑外伤组)和11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和肽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和tau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的关系,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入院时GCS评分及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对PHI的预测价值。 结果脑外伤组患者血浆和肽素[(355 ± 124)pmol/L vs.(86 ± 30)pmol/L]、GFAP[(0.14 ± 0.05)pmol/L vs.(0.05 ± 0.03)pmol/L]、MBP[(0.61 ± 0.22)μmol/L vs.(0.23 ± 0.17)μmol/L]、NSE[(0.11 ± 0.04)nmol/L vs.(0.05 ± 0.03)nmol/L]、S100B[(15.5 ± 6.9)pmol/L vs.(2.6 ± 0.9)pmol/L]、UCH-L1[(66 ± 28)pmol/L vs.(10 ± 3)pmol/L]、pNF-H[(2.52 ± 0.71)pmol/L vs.(0.14 ± 0.11)pmol/L]和tau[(4.4 ± 1.6)pmol/L vs.(0.4 ± 0.3)pmol/L]浓度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t=22.308、19.418、18.531、16.928、20.221、21.063、39.625、27.025,P均< 0.001)。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均呈负相关性(r=-0.519、-0.478、-0.455、-0.422、-0.431、-0.408、-0.423、-0.421,P均< 0.001)。ROC曲线提示入院时GCS评分、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及对PHI均具有显著预测价值(P均< 0.05);且血浆GFAP(Z=2.693,P=0.007)、MBP(Z=2.551,P=0.011)、NSE(Z=2.397,P=0.017)、S100B(Z=2.446,P=0.014)、UCH-L1(Z=2.558,P=0.011)、pNF-H(Z=3.050,P=0.002)和tau浓度(Z=2.597,P=0.009)的AUC均显著小于入院时GCS评分的AUC,而血浆和肽素浓度和GCS评分对PHI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8,P=0.165)。 结论血浆和肽素浓度预测PHI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102例脑胶质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特征、5年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HO分级Ⅲ~Ⅳ级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Ⅰ~Ⅱ级脑胶质瘤组织(P<0.05)。肿瘤全切除与否(HR=0.585,95%CI:0.353~0.969,P<0.05)、肿瘤直径(HR=1.970,95%CI:1.196~3.243,P<0.05)、WHO分级(HR=1.786,95%CI:1.110~2.874,P<0.05)、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HR=2.115,95%CI:1.223~3.656,P<0.05)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其甲基化修饰是脑胶质瘤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浓度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脑室积血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4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IL-11进行检测。结果43例中25例生存患者血浆或脑脊液IL-11均明显低于死亡患者(P<0.05)。血浆及脑脊液IL-11预测脑出血死亡均有中等价值。结论IL-11可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程度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可早期预测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杜权  俞文华  董晓巧 《浙江医学》2009,31(6):729-731,734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6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30例非肿瘤脑组织中QPN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OPN与MMP-9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7117%,与非肿瘤脑组织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1);在胶质瘤组织中OPN与MMP-9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中OPN与MMP-9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肿瘤脑组织,并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价胶质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良好指标。胶质瘤中OPN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中骨桥蛋白(OPN)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OPN mRNA在80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对含量,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OPN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7.5%(62/80);OPN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有关,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0.01),而且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组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1).结论 垂体腺瘤中(OPN)mRNA表达明显增高,并与肿瘤临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OPN mRNA检测可作为临床评价垂体腺瘤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白介素-11(IL-1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正常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测定血浆IL-11浓度。结果: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31例(27.7%)。血浆IL-11浓度(25.8±10.4)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9±3.2)pg/ml(P〈0.001)。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IL-11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IL-11浓度(OR=1.231,95%CI=1.110~1.349,P〈0.01)是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IL-11浓度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98,95%CI=0.704~0.875,P〈0.001),且判定血浆IL-11浓度截止值为27.4pg/ml,对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有80.7%的灵敏度和74.1%的特异度。结论:脑外伤后血浆IL-11浓度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SIOOB蛋白浓度,旨在揭示其与GC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生存率的相关性,以评价其对脑出血死亡的预测价值,为脑出血预后的早期预测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质量浓度的影响,探讨银杏内酯B抗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75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5只,右侧尾状核注射大鼠自体血制作基底节区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于脑出血模型形成后给予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及不同剂量银杏内酯B(5,10,20 mg/kg)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共5d,在脑出血后2,6,12h和1,2,3,5d断头取血和获取脑组织,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利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浓度,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各参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脑出血后2,6,12 h和1,2,3,5d,小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12 h和1,2,3,5d,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较脑出血组显著减少(P<0.05),脑出血后2h和6h,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降低体内自由基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