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随着介入射频融等技术的开展,PSVT治疗不断完善。但药物复律治疗PSVT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具有方便、无创伤的优点。笔者自1997年以来对52例患者共88例次PSVT发作静注维拉帕米(Verapamil,Ver)治疗转复心律,终止发作,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和分组Ver(治疗组)52例,88例次,男29例,女23例,年龄17~68岁,平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江苏省甲状腺癌2015年发病、死亡现状及2006—2015年发病、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并质控合格的35个肿瘤登记处的2015年登记资料,按城乡、性别、年龄组分层计算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结合全省户籍人口数据,估算全省甲状腺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相应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连云港市2009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连云港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前十位死因依次是: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原因不明和衰老、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结论:损伤和中毒是连云港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第一位死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是连云港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24.
25.
董建梅  李伟伟  秦绪成 《中国肿瘤》2015,24(10):818-823
摘 要:[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2007~2013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方法] 利用“连云港市恶性肿瘤登记系统”和“连云港市死因登记系统”提取2007~2013年连云港市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计算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死亡)率、标化率、变化百分比( percent change,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等指标。[结果] 女性乳腺癌是连云港市女性第2位高发恶性肿瘤,2007~2013年连云港市女性乳腺癌的年均粗发病率为26.00/10万,标化发病率为19.61/10万,35~64岁截缩发病率为64.56/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61%;2007~2013年连云港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t=4.98,P=0.0042);发病高峰年龄为55~岁,40~岁和45~岁年龄组发病率随时间变化呈现上升趋势(t=2.87,P=0.035;t=4.43,P=0.0069),而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t=-2.89,P=0.0446);城市地区发病率显著性高于农村地区(P<0.001)。2007~2013年连云港市女性乳腺癌年均粗死亡率为7.9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0/10万,35~64岁截缩死亡率为17.96/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0.84%;2007~2013年连云港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t=-0.89,P=0.4119);死亡高峰年龄为55~岁;65~岁组死亡率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上升趋势(t=3.80,P=0.0127)。[结论] 2007~2013年连云港市女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市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但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江苏省甲状腺癌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对1990—2019年江苏省甲状腺癌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进行描述分析,用Joinpoint软件对其标化率进行趋势分析,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结果1990—2019年江苏省甲状腺癌标化患病率由5.22/10万增至14.68/10万,标化发病率由0.84/10万增至1.80/10万,标化死亡率由0.35/10万减至0.28/10万,标化DALYs率由8.34/10万减至6.91/10万。甲状腺癌的标化患病率(AAPC=3.6%,P<0.05)和标化发病率(AAPC=2.9%,P<0.05)总体呈上升趋势,分性别趋势方向一致,男性增长趋势高于女性。标化死亡率(AAPC=-0.9%,P<0.05)和标化DALYs率(AAPC=-0.6%,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趋势方向与总体一致,但男性呈上升趋势。结论1990—2019年江苏省甲状腺癌标化患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呈下降趋势,男性标化患病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均呈增长趋势,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7.
摘 要:[目的] 研究2007—2015年田湾核电站周围0~30公里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变化特点。[方法] 根据连云港市恶性肿瘤登记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计算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累积率(0~74岁)、变化百分比( percentage change,PC)、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等指标。[结果] 2007—2015年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恶性肿瘤平均粗发病率为234.73/10万,中标率为172.45/10万,世标率为167.70/10万,累积率(0~74岁)为19.36%。肺癌、肝癌、胃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常见恶性肿瘤。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2007—2015年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人群恶性肿瘤粗发病率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但全人群和男性的中标率均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趋势(P<0.05),APC分别为-2.82%、-3.64%。全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出现快速上升,在75~79岁组人群达到最高峰。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人群甲状腺癌中标率低于全国水平,但白血病中标率高于全国和江苏省水平。[结论] 2007—2015年田湾核电站周围0~30公里地区人群恶性肿瘤主要癌谱与全国和江苏省的情况相似,发病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江苏省的同期水平,但白血病发病水平高于全国和江苏省的水平,建议后期对白血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报告田湾核电站周围地区居民恶性肿瘤登记系统的建立、运行模式及效果。方法 从2003年9月开始,连云港市逐步建立了覆盖田湾核电站周围50 km范围内3区3县412万居民的恶性肿瘤登记系统,登记系统主要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辅以县区疾控机构主动搜索和覆盖全部乡村的基层报告网络组成。分析了2004至2008年该系统报告的肿瘤发病率,并对2008年该系统运行状况(报告途径、病例就诊医疗机构分布、病例就诊方式、确诊医院的级别及资料质量等)进行分析,以评价运行效果。结果 登记系统由2家三级甲等医院、16家二级医院、6家县区级疾控中心和1121个村级报告网络组成。2004至2008年系统报告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漏报率不断下降。2008年全市居民恶性肿瘤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78.94%)和基层网络报告(18.98%),以本市医疗机构诊断为主(95.10%),住院诊断是主要就诊方式(81.31%),确诊医院的级别主要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99.42%)。病理诊断率为64.30%,且农村和城市诊断依据有所不同。结论 该系统采用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置宜的报告模式,目前已能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29.
随着1996年以来降氟和治污改水工程的深入和自来水的普及,城乡饮用水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改水造成某些地区成为高碘病区已屡见不鲜。为了解连云港市饮水结构改变对水碘含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定高碘地区、不缺碘地区和缺碘地区。科学地指导我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我们于2003年4月中旬对全市各乡镇主要饮用水源的碘含量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孙莉  董建梅  杨毅  黄梅 《武警医学》2012,23(1):14-16
目的 探讨多重感觉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促醒作用.方法 将昏迷时间超过8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 3~8分的STBI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听觉(亲情呼唤、音乐疗法)、视觉、触觉、嗅觉、运动等多重感觉刺激方法进行干预,并采用GCS评估干预30 d后患者情况,随访并记录平均清醒时间、清醒率.结果 治疗30 d后,实验组GCS评分(10.22±3.59)明显高于对照组(7.94±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实验组清醒13例,昏迷时间4~35 d,平均(17.23±8.78)d,对照组清醒人数7例,昏迷时间8~41 d,平均(27.20±10.02)d.实验组昏迷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清醒率、平均昏迷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重感觉刺激对STBI患者有一定的促醒效果,对降低患者伤残率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