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76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脊柱是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主要靶器官。随着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脊柱转移性肿瘤会造成脊髓压迫、病理性骨折,产生严重疼痛、瘫痪等症状。诊疗模式逐渐向关注带瘤生存下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转变。对于有脊髓压迫症的患者,其治疗选择仍然存在困难。采用全脊椎切除术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创伤较大、风险高,只针对生存期较长的孤立性转移性肿瘤。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定向放疗技术(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的出现使脊柱转移瘤的放疗也更加精准,对传统放疗不敏感的肿瘤治疗效果也有改善。脊柱转移瘤的分离手术由Bilsky首先提出。分离手术是通过手术切除压迫脊髓的那部分肿瘤,对脊髓减压,使肿瘤与脊髓神经隔开5~8mm足够的放疗安全空间,术后在不影响神经的前提下,对剩余肿瘤部分进行大剂量的精准放疗,减小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分离手术在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是一种“控制创伤”的相对微创治疗策略,值得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522.
523.
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神经瘫痪作为一种功能性残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由于面神经分化程度高、再生潜力低等原因,面神经损伤修复极具挑战。近年来面神经损伤修复研究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组织工程治疗、基因工程疗法、理疗与心理干预等,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从面神经解剖特点和修复机制入手,对面神经损伤修复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并期待未来有更多切实有效的研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24.
525.
更年期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GSM)是发病率较高的围绝经期症状,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性加重,但由于患者和医生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并未得到及时的适当诊治。目前对这一局部症状的疗法包括绝经激素治疗(MHT)和非激素方法,其中阴道局部递送雌激素的MHT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是目前治疗GSM的一线方案。对近几年GSM的局部雌激素递送系统(DDS)主要有片剂、胶囊、栓剂、乳膏、阴道环(IVRs)和凝胶,本文就相关的上市药物及近年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26.
目的探索丹参素异丙酯[isopropyl3-(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propanoate,IDHP]能否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来抑制肝细胞的脂肪蓄积,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脂肪过度蓄积症状。方法利用游离脂肪酸棕榈酸和油酸(PA∶OA摩尔比=1∶2)诱导肝细胞脂肪蓄积,模拟细胞脂肪化模型。首先,利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PAOA及IDH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用600μmol·L^(-1) PAOA诱导4株肝细胞脂滴蓄积,通过检测尼罗红(Nile Red)荧光信号和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胆固醇(TC)含量来判定细胞脂肪化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分别检测经不同浓度IDHP干预后,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结果PAOA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蓄积,TG、TC含量升高,生成过量的ROS,同时GSH活性降低,ATP合成减少且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随着IDHP干预浓度的增加,能有效改善脂滴蓄积,抑制TG的累积,减少活性氧的生成,提高GSH的活性,ATP生成量增加,且线粒体膜电位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IDHP可通过发挥抗氧化作用缓解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能量代谢,进而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527.
【摘要】 目的:观察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niation,LDH)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8月于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62例青壮年单节段LDH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采用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术治疗(Dynesys组),31例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病程、合并基础病、吸烟史、手术节段等基线数据无显著性差异。收集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节段和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0.05)。Dynesys组3例、对照组1例术中发现硬膜撕裂,予以仔细缝合修补,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Dynesys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住院期间因发热使用抗生素治疗,均排除手术部位感染。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1个月因切口渗液、愈合不良再入院行清创术。Dynesys组随访72~109个月(91.8±11.1个月);对照组随访72~116个月(93.7±12.7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节段DH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比Dynesys组更显著(P<0.05);两组近端邻近节段DH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在末次随访时得到部分保留(2.7°±2.1°),但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近端邻近节段ROM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和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均较术前进展(P<0.05),对照组手术节段退变进展较Dynesys组更明显(P<0.05)。随访期间Dynesys组所有患者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均无复发,均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5例手术节段术前合并不稳患者均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术后未再发节段不稳定;对照组3例患者因椎间盘突出复发且保守治疗无效行椎间融合术,1例患者因术后再发腰痛伴手术节段不稳,行椎间融合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髓核摘除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固定治疗青壮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减少复发并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52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不同扫描周期所测量的灌注参数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0例直肠癌Mile′s术后8~120个月(平均50个月)患者,因发现骶前软组织肿块行CT平扫,发现骶前软组织肿块11个。所有病例进一步行CT灌注成像,扫描周期为1s,共扫描60s。记录CT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l),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值(SSDE)。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手工选择性删除图像,分别获得扫描周期为2、3、4、5、6和10s时的各项灌注参数。CT检查一周内患者进行CT引导下活检,获得病理结果,并进行长期随访(27~42个月),将肿块分为复发组(6例)和瘢痕组(5例),统计不同扫描周期所获灌注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SSDE为(1868±173)mGy,扫描周期为1、2、3、4、5、6和10s的有效剂量分别为41.7、20.8、13.9、10.4、8.3、7.0和4.2mSv。扫描周期为1s时,两组间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扫描周期为2、3、4和5s时,两组间BF、BV、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48、0.000~0.028、0.012~0.028和0.008~0.039);扫描周期为6s时,两组间BF、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扫描周期为10s时,两组间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复发组和瘢痕组的CT灌注参数中BF、BV和PS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的性质具有诊断意义;通过延长灌注扫描周期,可降低射线剂量,其中BV、PS值最为可靠;扫描周期5s以内时,BV、PS值可达到鉴别诊断目的,有效剂量降低至8.3mSv。  相似文献   
529.
正随着肿瘤性疾病的逐年高发,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肿瘤也越来越容易被诊断。同时,随着治疗理念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能在肿瘤边界外整块切除受累病椎,降低局部复发率,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应运而生。TES属于肿瘤的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是肿瘤学意义上的整块切除。对于孤立或单发并累及椎体及一侧椎弓根的肿瘤(即WBB分期9-4区或10-5区),Tomita分型2~5  相似文献   
530.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具有骨折不稳定、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和致死率高等特点。AS合并胸腰椎骨折多由低能量损伤造成, 且脊柱强直及骨质疏松对影像学检查准确性的干扰较大, 故易漏诊。同时, 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存在争议性, 缺少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易导致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迟发性神经损伤, 而手术治疗也存在内固定失效导致手术失败的风险。对于AS合并胸腰椎骨折, 目前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因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学组组织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 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 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0条推荐建议, 以规范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