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78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系统比较前入路与常规入路肝癌切除术治疗大肝癌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CNKl、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截止2013年4月的相关文献,收集比较前入路切除与常规切除治疗肝癌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采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 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患者总数615例(前入路肝切除304例,常规入路肝切除311例).结果显示,前入路肝切除术中失血量[加权均数差(WMD)=-680.2 ml;95%CI,-1023.97~-336.43;P=0.0001]、外科并发症(OR=0.59;95% CI,0.38~0.93;P=0.02)、围手术期病死率(OR=0.37;95% CI,0.21~0.67;P=0.0009)、术中输血率(OR=0.38;95% CI,0.25~0.59;P<0.01)、住院时间(WMD=-4.75 d;95% CI,-7.82~-1.67;P=0.002)、肿瘤破裂发生率(OR=0.33;95% CI,0.11~0.97;P=0.04)明显优于常规入路切除术.两种入路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入路肝脏切除术与常规入路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外科并发症发生率、肿瘤破裂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两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切开复位钢板和部分植骨内固定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38例胫骨平台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37~69岁,平均42.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2例,Ⅴ型19例,Ⅵ型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9 h~9 d,伤后3 d内手术26例.钢板固定15例,钢板加同种异体骨固定23例.皮肤坏死15例,感染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腓浅神经损伤3例,腘动脉损伤2例,骨折复位不良7例.结果:14例伤口Ⅰ期愈合,24例伤口延期愈合.住院时间7~67 d,平均25.6 d.38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9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erchant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1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与骨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术前准备不足、合并症的治疗、手术时机选择和手术技术有关;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减少损害.  相似文献   
33.
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主研制了系列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手术器械,包括:新型线锯切割器、椎间盘开口器、线锯导引钳和挡板拉钩,将Tomita提出的由前向后全脊椎切除"一步切割法"改良为由内向外"两步切割法",即:先利用椎间盘开口器由脊柱后方、经硬膜和椎体间隙斜行由椎间盘水平向前方穿刺,穿刺至挡板拉钩后.抽出穿刺针,将自制线锯由椎间盘开口器套简内穿过,利用线锯导引钳将线锯由同侧导出,由内向外完成对一侧椎间盘的切割,同样完成邻位椎间盘的切割,上该侧脊柱固定棒,同法完成对侧两个椎间盘的切割.利用该改良全椎体切除技术对5例胸椎肿瘤进行了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5例患者分别为: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血管瘤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1例.结果 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无加重,3例有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7.6h,平均术中出血量1750ml,无硬膜破裂和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8.2(10~35)个月,截止到随访结束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较传统的Tomita全椎体切除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对肾上腺病变的CT能谱特征分析,初步探讨双能CT成像在鉴别肾上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本院行肾上腺CT扫描的患者23例(共24个肾上腺结节),对全部结节的平扫双能CT成像的能谱曲线、单能量的密度测量、水-钙和水-碘基物质定量测量和有效原子序数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及临床诊断,24例结节中共有良性病变17例、交界性肿瘤4例、恶性病变3例。良性病变的能谱曲线有上升型(3例)、勺子型(4例)和下降型三种;而交界性肿瘤和恶性病变均只有下降型一种(7例)。在不同单能量(40~140keV)图像上,良性结节的密度值最小[(35.5±37.3)~(11.9±13.3)HU],交界性肿瘤最高[(111.4±118.9)~(29.1±11.4)HU],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钙和水碘基物质测量显示恶性病变的含水量最高分别为(1024.7±8.9)和(1029.9±7.3)mg.ml-1,良性病变量低[分别为(1008.8±10.7)和(1010.3±12.0)mg.ml-1]。而有效原子序数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良恶性病变在双能CT成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应用双能CT成像的多种参数对鉴别良性结节与交界性肿瘤和恶性病变具有很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35.
曲唑酮治疗酒精依赖症状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曲唑酮与氯硝西泮治疗酒精依赖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酒精依赖的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和氯硝西泮组,每组各20例,治疗4周。采用戒断症状(22项)计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曲唑酮组的显效率为85%,氯硝西泮组的显效率为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HAMA减分率两组无显著差异。曲唑酮组不良反应较少而且轻微。结论曲唑酮治疗酒精依赖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缓释剂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惊恐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观察12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度(CGI-SI)在治疗前及治疗2、4、8和12周时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HAMA及CGI-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以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文拉法辛缓释剂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7.
患者男性,35岁,工人。患者于2004年3月无诱因出现失眠,话多,总是唠叨生活中的琐事,烦躁,做事没耐心,有头无尾,逐渐出现自言自语,说话语无伦次,孤僻,对家人不亲,不能胜任工作,喜欢打苍蝇、抓蚂蚁,于2004年8月首次住我院。既往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表现良好,26岁自由恋爱结婚,无精神病家族史。人院体检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预测隐源性卒中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occult systemic malignancy,OSM)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83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组9例,非合并OSM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与OSM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OSM隐源性卒中患者相比,OSM组患者年龄偏大(66.8±7.5 vs.56.4±15.7,P=0.004),CONUT评分偏高[3(1,3)vs.1(0,2),P=0.011],血红蛋白偏低(127.9±19.8vs.143.6±17.7,P=0.015),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例(77.7%vs.13.5%,P0.001)及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比例(100%vs.23.0%,P0.001)明显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OR=26.250,95%CI:3.041~226.604,P=0.003)是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隐匿性卒中合并OSM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在年龄偏大、营养状态偏低、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脑梗死病灶常分布在多支血管供血区。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隐匿性卒中患者中的OSM。  相似文献   
3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帕金森病(PD)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型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在PD中的应用,使得PD的治疗费用正逐步增加。面对巨大的医疗开支,如何消除潜在的浪费,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各国政府和医务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药物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将96例AECOPD患者按2×2析因设计分为组1、组2、组3和组4,每组24例.其中2因素指药物NAC和复方甲氧那明;给药水平为1和0,其中1代表给药,0代表不给药.组1给予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