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实验于2004-09/2005-12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5组①空白对照、单独放射组各15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 mL.②蝎毒抗癌多肽组10只、蝎毒抗癌多肽+放射组10只,按选择配制的浓度腹腔给与蝎毒抗癌多肽0.2 mL.③蝎毒分离成分Ⅲ+放射组10只,腹腔注射0.2 mL一定浓度的蝎毒分离成分Ⅲ.两次给药间隔时间为5.5 h,连续给药7 d.最后给药后24 h对小鼠进行60Coγ射线1次照射,源皮距80 cm,照射剂量7.5 Gy,剂量率0.27 Gy/min.照射后继续给药7 d.7 d后取骨髓,进行粒-单系干祖细胞培养.结果显示,蛇毒抗癌多肽+放射组、蝎毒分离成分Ⅲ+放射组的集落数明显高于单独放射组[(32±5),(27±3),(2±1)个/孔,P<0.001].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蛇毒(SV)及其有效组分体内外的抗癌活性,为SV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筛查不同浓度(5—20mg/mL)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影响;并用小鼠肝癌(H22)动物移植瘤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观察SV及其组分Ⅳ(0.01-0.03mg/kg)对瘤重、脾重、外周血白细胞和体质量的影响。结果:SV、Ⅲ2和Ⅳ的肿瘤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三者的浓度在20μg/mL时,对HCT-8、Bel-7402、KB以及MCF-7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HCT-8的抑制率分别为84.37%、79.39%和85.78%;对Bel-7402的抑制率分别为89.64%、88.13%和92.08%;对KB的抑制率分别为90.08%、91.30%和93.93%;对MCF-7的抑制率分别为89.88%、89.49%和92.33%。腹腔注射10d后,组分Ⅳ对H2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V组分Ⅳ3个浓度组的瘤重分别为(0.81±0.20)g、(0.70±0.18)g、(0.61±0.17)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瘤重[(1.19±0.21)g,P〈0.05],肿瘤生长抑制率(IR)分别为31.93%、41.17%和48.73%。Ⅳ各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较对照组增加,白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均能有效抑制4种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KB及MCF-7)的生长,不同的SV分离组分对同一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有差异;不同肿瘤细胞对同一SV分离组分的反应性也不同。SV分离组分Ⅳ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肝癌H22有良好的实验疗效。  相似文献   
93.
邢百倩  董伟华  孔天翰 《广东医学》2012,33(23):3529-3532
目的研究蝎毒促增殖肽Bmkpp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靶点。方法采用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CM-Sepharose Fast Flow弱阳离子交换层析从东亚钳蝎蝎毒中分离纯化出蝎毒促增殖肽Bmkpp,RP-HPLC检测,酶解-质谱鉴定;提取大鼠BMSCs全蛋白、膜蛋白、胞浆蛋白后上样到Bmkpp亲和层析柱,洗脱收集靶蛋白峰,超滤离心法脱盐浓缩;SDS-PAGE电泳分析洗脱蛋白。结果分离纯化出Bmkpp和其相邻的峰4,RP-HPLC检测分离纯化的Bmkpp纯度达95%。酶解质谱法鉴定其与Bmkpp标准品的主要成分一致。一步亲和层析洗脱峰均为2个,电泳结果显示胞浆洗脱蛋白条带较多,但细胞膜无结合蛋白条带。改变盐浓度分步梯度洗脱全蛋白共得4个峰,1 mol/L NaCl盐浓度分步洗脱全蛋白于13、14、40、260 kD处有4条较明显的电泳条带。结论 Bmkpp在BMSCs上作用于多个靶点并有其特异性的靶标。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利用数字化乳腺钼靶机检测肿瘤内部X线纳米探针对比剂的摄取量,前瞻性地预测临床使用的纳米化疗药物的疗效。方法 对所有动物的操作程序均获得了动物保护和使用委员会的许可。首先构建有较长循环时间的100nm大小的注射用脂质体探针,载碘量为155mg/mL。  相似文献   
95.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嗜酸性粒细胞(EOS)趋化功能的影响,探讨AngⅡ是否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卵清蛋白复制哮喘模型,采用非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EOS,通过改良的Boyden小室进行EOS迁移能力的判定,比较不同浓度的AngⅡ对EOS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较低浓度的AngⅡ对EOS迁移能力无影响,高浓度AngⅡ可加大其迁移能力,但AngⅡ达到一定浓度后,这种影响之间便无明显差别。结论 AngⅡ对EOS有趋化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讨论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穿刺活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局限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在16排CT引导下行胸部穿刺活检术患者共80例,其中常规剂量扫描A组(200mA,重建层厚2.0mm,螺距16mm/rot)和低剂量扫描B组(10mA,重建层厚2.0mm,螺距23mm/rot)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穿刺CT扫描剂量、图像质量和穿刺结果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常规剂量扫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23.64± 2.41) mGy和(172.37-± 17.63)mGy·cm,穿刺成功率为90%;低剂量扫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1.22±0.12)mGy和(8.56±0.88)mGy·cm,穿刺成功率为85%.两组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分级均能满足穿刺活检的需要,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低剂量CT扫描引导胸部穿刺活检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用二氧化碳(CO2)作为对比剂行移植肾动脉狭窄诊断和成形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9例怀疑移植肾动脉狭窄者行CO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并对狭窄病变在重叠透视定位下行球囊扩张。其中3例在扩张前后同时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造影。结果:CO2-DSA均清晰显示吻合口后移植肾动脉50%以上的狭窄,均一次性扩张成功。3例中CO2-DSA与碘对比剂造影结果相符。无血清肌酐显著上升和严重并发症。结论:为避免对比剂可能导致的肾毒性,CO2作为对比剂行移植肾动脉狭窄诊断和球囊扩张术后DSA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8.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 CT 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上肢 CT 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上肢动静脉瘘造瘘患者的 CTA 图像,10例行64层螺旋 CT 检查,13例行256层 CT 检查,两组均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曲面重组等技术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娴熟情况.结果两组总体上均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评价;两组对肩部、上臂血管分支级别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6, P>0.05; t =0.19, P>0.05),对前臂、手部分支级别的显示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7, P<0.01; t =-2.74, P<0.05);256层组对肩部、上臂、前臂血管边缘光滑度的显示质量优于64层组(t =-2.40, P<0.05;t =-2.08, P<0.05;t =-2.53, P<0.05);两组各区域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64层螺旋 CT,256层螺旋 CT 在血管、内瘘口、流入流出道的细节显示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9.
采用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毒试验、克隆形成试验以及有丝分裂指数和多核率测定,观察了维胺酸(RⅡ)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RⅡ(2~6mg·L-1)接触细胞24h、48h和96h,HFp-2细胞增殖抑制效应与剂量呈正相关;与溶剂对照相比,当RⅡ浓度为2、4和6mg-L-1时,MTT法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83%、71.34%和82.17%(r=0.951,P<0.05),半数抑制浓度(IQ50)为3.01mg·L-1;克隆形成试验中RⅡ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2.15%、49.32%和43.38%(P<0.01),呈现剂量相关性抑制(r=-0.967,P<0.05);RⅡ还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多核率(P<0.05或P<0.01),镜下可见癌细胞有形态学改变。表明RⅡ对人喉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