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5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目的探讨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2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力尔凡+顺铂+放疗;对照组:单纯顺铂+放疗。对其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进行组问比较,对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总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与复发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治疗前后NK细胞、CD4/CD8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力尔凡不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有免疫复苏作用,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因子和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综合治疗中,不失为一种化疗配伍的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miRNA-30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差异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常规提取3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总RNA,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NA-30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组织相比,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iRNA-300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 miRNA-300的差异表达极可能为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发展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3.
肾透明细胞癌相关特异性miRNAs差异表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证实肿瘤组织miRNAs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可特异性下调或上调,这一现象揭示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中就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肿瘤相关特异性微小RNA(mi-croRNAs,miRNAs)表达谱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取手术切除新鲜肾透明细胞癌及其癌旁正常肾组织,提取总RNA,进行RNA质量检测后采用微阵列基因芯片对其相关特异性miRNAs进行分析,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验证。结果Ⅰ级ccRCC与癌旁正常肾组织共有24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2个上调,12个下调;Ⅱ级共有35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8个上调,17个下调;Ⅲ级共有34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8个上调,16个下调;Ⅰ级+Ⅱ级+Ⅲ级ccRCC与癌旁正常肾组织共有81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33个上调,48个下调;以表达差异在2倍及以上为标准进行比较,ccRCC与癌旁正常肾组织共有11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hsa-miR-487a、hsa-miR-491-3p、hsa-miR-452表达上调,hsa-miR-142-3p、hsa-miR-22、hsa-miR-299-3p、hsa-miR-29a、hsa-miR-429、hsa-miR-532-5p、hsa-miR-199a-5p、hsa-miR-125b表达下调。结论与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存在肿瘤相关特异性miRNAs表达谱,这种miRNAs差异可能导致ccRCC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微创术式已成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术式.文中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钬激光取石术式及瑞士EMS-Ⅲ碎石清石系统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常见严重并发症. 方法 对采用2种超声引导下术式开展的917例次经皮肾镜取石术(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按手术方式分为钬激光组和气压弹道组. 结果 钬激光组和EMS组术中需输血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9%和8.7%,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为11.6%和5.6%,结石残余率为23.6%和19.8%.严重并发症包括需行外科处置的出血、感染性休克、气栓、肾造瘘管置入下腔静脉、呼吸心跳骤停及气管插管延迟拨管. 结论 经皮肾镜虽已成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重要手段,但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应重视并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c)联合多西紫杉醇(DT)对人前列腺癌(PCa)细胞系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5-aza-2dc组、DT组及5-aza-2dc和DT联合用药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划痕损伤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分别观察5-aza-2dc和(或)DT对PC3细胞株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效应,利用Annexin V-FITC/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5-aza-2dc组、DT组及联合用药组均能明显提高对PC3细胞的抑制率,降低细胞迁移距离,减少侵入下室的细胞(P<0.05),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对照组、5-aza-2dc组、DT组及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65±0.39)%、(16.60±0.67)%、(17.95±1.08)%、(22.98±1.18)%,各用药组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能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G2/M期细胞(P<0.05)。结论:5-aza-2dc和DT单独及联合应用均能在体外细胞水平显著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停滞于G2/M期,两药联合的作用比各单药作用大,5-aza-2dc和DT联合作用于PC3细胞具有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内皮素-1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在BPH及P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对36例BPH和44例PCa组织中ET-1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在光镜下判断染色部位和染色强度。结果:ET-1在BPH和PCa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阳性染色部位主要位于肿瘤和增生的腺上皮的胞质,以及间质平滑肌细胞胞质;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染色均为阳性;比较BPH和PCa的ET-1表达强度,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分化PCa的ET-1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高、中分化PCa(P<0.01);在骨转移(BM)PCa和非骨转移(non-BM)癌之间,ET-1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T-1在BPH和PCa组织中均有高比例的表达,且两者的表达定位相同。ET-1与BPH和PCa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肾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极其罕见,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尚认识不足。文中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探讨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分析2例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均以腰部疼痛为主诉就诊,伴纳差、消瘦,出现肉眼血尿1例,局部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并发马蹄肾1例。镜下发现小细胞结构,免疫组化见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表达。2例患者均行肾切除术,病例1术后未行化疗,于术后5个月死于肿瘤全身多发转移。病例2术后化疗,于术后7个月死于肿瘤全身多发转移。SCC发病率极低,恶性程度极高,生长迅速并快速转移。确诊依赖病理检查,一些免疫表型有助于鉴别诊断。采用手术+化疗的综合治疗可缓解病情,但缓解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98.
PSA相关指标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京平  许宏 《男科学报》1999,5(2):97-99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评价国产注射用阿齐霉素对呼吸、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病人分为阿齐霉素治疗组15例,红霉素对照组15例和开放组(阿齐霉素)10例。给药方法为阿齐霉素0.5g,每天1次,静脉滴注;乳糖酸红霉素0.5g,每天2次,静滴;疗程均为5天 ̄7天。结果 阿齐霉素治疗总的临床有效率为96%(24/25),呼吸系统感染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阿齐霉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乳糖酸红霉素(有效率分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阴囊、阴茎Paget病的临床特征及整形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11例阴囊、阴茎Paget病,术前均经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手术采用扩大切除病变,然后用局部随意皮瓣、岛状皮瓣转移或辅以游离皮片移植等整形方法修复病变切除后遗留的缺损。结果:1例因感染皮瓣部分裂开而延迟愈合,其余10例伤口均愈合良好,11例均得到术后1~4年随访,1例2年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1例4年后死于淋巴瘤合并肺部感染。本组患者阴囊、阴茎基本上保存了原来的形态及收缩性,形态和功能均较满意。结论:在根除病变的同时采用整形外科方法既能修复阴囊、阴茎Paget病的皮损,又能完好地恢复其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