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42篇 |
免费 | 282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篇 |
儿科学 | 65篇 |
妇产科学 | 30篇 |
基础医学 | 205篇 |
口腔科学 | 61篇 |
临床医学 | 485篇 |
内科学 | 296篇 |
皮肤病学 | 42篇 |
神经病学 | 108篇 |
特种医学 | 15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65篇 |
综合类 | 1072篇 |
预防医学 | 476篇 |
眼科学 | 72篇 |
药学 | 430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509篇 |
肿瘤学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78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200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198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221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3岁以下婴幼儿喘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3岁以下喘息患儿152例为观察组,同期非喘息患儿152例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分析3岁以下喘息患儿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3岁以下喘息患儿可能与遗传因素(父母过敏史)、孕产情况(分娩方式)、患儿情况[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爱哭]、个人体质(个体过敏史)、环境因素(家中宠物、被动吸烟、临近马路、周围工厂)等有关,与基础资料(年龄、性别)、孕产情况(孕龄、烟草暴露、补充维生素D、妊高征、吸氧、使用呼吸机、母乳喂养不足3个月)、患儿情况(参加日托)、环境因素(同胞、家中铺地板、房屋油漆味、居住地潮湿、厨房油烟、毛绒玩具)、其他因素(母亲文化程度)等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遗传因素(父母过敏史)、孕产情况(分娩方式)、患儿情况(RSV感染、MP感染、爱哭)、个人体质(个体过敏史)、环境因素(家中宠物、被动吸烟、临近马路、周围工厂)均是3岁以下婴幼儿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喘息的发病可能与多因素(遗传因素、孕产情况、患儿情况、个人体质、环境因素)相关,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2.
瘢痕Bcl-2基因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Bcl-2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对79例增生性瘢痕组织分别检测Bcl-2mRNA、Bcl-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用TUNEL法作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75例(94.9%)表达Bcl-2mRNA,70例(88.6%)表达Bcl-2蛋白,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989,P<0.01);随成纤维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增殖活性相应增加,而凋亡相应减少,Bcl-2蛋白+++组与++组(P<0.05)及前两组分别与-组和+组间(P<0.01)两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Bcl-2基因高表达可抑制其凋亡,可能由此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与其他基因异常所致的细胞过度增殖共同导致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33.
目的采用载药人工骨联合肌皮瓣转移治疗慢性创伤性骨髓炎。方法对慢性创伤性骨髓炎12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常规进行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清除病灶,放入含有万古霉素的硫酸钙颗粒,填塞髓腔及骨缺损,带蒂肌皮瓣或游离肌皮瓣覆盖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骨髓炎复发,疼痛缓解。复查X线片均可见硬化骨不同程度吸收。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载药人工骨联合肌皮瓣转移治疗慢性创伤性骨髓炎,是临床可行、可靠的治疗慢性骨髓炎方法。 相似文献
34.
35.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附38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386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前列腺包膜穿孔2例,电切综合征(TURS)1例。术后随访1月-5年,术后3月内出血6例,前列腺尖部黏连狭窄1例,远期出血2例发生在术后1-3年。术后3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12.3-23.5mL/s,平均18.5mL/s;IPSS评分6-17分,平均9.5分。结论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效果明显,腺体残留是术后出血、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PMMA骨水泥颗粒对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SOCSl及SOCS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腹腔灌洗液筛选法培养巨噬细胞,CD68单抗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纯度和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SOCSl及SOCS3基因的表达量,分别观察不同浓度PMMA骨水泥颗粒及一定浓度的骨水泥颗粒作用不同时间对巨噬细胞SOCSI及SOCS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PMMA骨水泥颗粒促进了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SOCSI及SOCS3基因的表达,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及时间相关性;颗粒浓度在0.25 mg/mL时SOCSI及SOCS3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当颗粒作用时间在24 h左右时SOCSI及SOCS3基因表达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 PMMA骨水泥颗粒能够促进巨噬细胞SOCSl及SOCS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总结多中心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和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432例病儿,男235例,女197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3.2±1.9)岁;体重4.0~26.0 kg,平均(13.3±5.6)kg.膜周部VSD 351例,嵴上或嵴内型VSD 57例,肌部VSD 24例(17例多发VSD).VSD直径3~12 mm,平均(5.3±1.6)mm.膜周部VSD,经剑突下或胸骨下端3~4 cm小切口进胸;嵴内或嵴上VSD,经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小横切口进胸.暴露右心室表面,在食管超声引导和实时监测下,穿刺右心室游离壁,导引钢丝经右心室腔穿过VSD到达左心室腔,沿导引钢丝导入输送鞘管建立轨道.通过输送鞘管直接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经食管超声多切面反复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和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若无异常情况即可释放封堵器.结果 432例中417例封堵成功(96.5%),15例(3.5%)术中改为常规CPB手术.封堵成功者中,选用对称伞238例(57.1%),偏心伞179例(42.9%).13例(3.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1例(2.6%)术后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0.7%)术后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383例(91.8%)病儿在2 h内拔除气管插管,3~5天出院.术后416例(96.2%,416/432例)随访12~38个月,平均(19.3±11.6)个月,无近、中期死亡.1例术后6个月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其余无明显异常.结论 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胸微创非CPB下封堵VSD技术,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中期临床结果满意,但远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Abstract: Objectiv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guided, minimally invasive perventricular device occlusion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 VSDs)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CPB) has been applied in multiple centers. We reported experiences and the mid-term result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thirty-two cases from 4 cardiac center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There were 235 males and 197 females, aged from 3 months to 15 years, with a body weight varying from 4.0 to 26.0 kg. Three hundred and fifty-one patients had perimembranous VSDs, 57 had intracristal or supracristal VSDs and 24 had muscular VSDs (17 had multiple muscular VSDs). The diameter of the VSD ranged from 3 to 12 (5.3 ±1.6 ) mm.For those with perimembranous or muscular VSDs, a 3 to 5 cm inferior sternotomy was made, but for those with intracristal or supracristal VSDs, a 2 to 3 cm incision was made parastemally through the left third intercostal space. Being monitored and guided with TEE, the device was deployed to occlude the VSD through the puncture at the free wall of the right ventricle. TEE was used for assessing the residual shunting, the left and right ventricular outlet tracts, valvular function and for detecting any arrhythmia, The devices would be released if the heart rhythm was normal, as well as the residual shunting and valvular regurgilalion were not detected. Results The procedure wa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in 417 cases(96.5% ) and converted to traditional surgical closure with CPB in the other 15 cases(3.5% ). Concentric devices were used in 238 cases(57.1% )and eccentric devices were used in 179 patients(42.9% ). Successful procedures finished in less than 90 minutes, and the deploy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ices were completed in 5 to 60 (18. 2 ± 8.6) minutes. No residual shunt and detectable aortic or tricuspid insufficiency and arrhythmia was observed. Patients were extubated within 2 hours and discharged 3 to 5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During fellow-up period from 3 months to 2 years, no clinically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device closure of VSD under TEE guidance without CPB is proved to be a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VSD. Its us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should be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38.
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并探讨VEGF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水平与DNA倍体、细胞增殖活性及血管瘤侵袭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几种类型的血管瘤组织中VEGF表达量荧光指数FI、DNA含量(DNA指数,DI)及细胞增殖活性(增殖指数,PI).结果在血管瘤中多数为DNA异倍体、各类血管瘤FI、DI、PI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包膜完整组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组之间F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异倍体与二倍体之间F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EGF表达阳性组与VEGF表达阴性组之间P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VEGF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侵袭性、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提示阻止VEGF表达能作为治疗血管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吴旻昊蔡林闫飞飞许可可孙文超邓洲铭谢远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2):195-202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术治疗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SP提供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15年3月行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的12例颈椎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4个月。发病部位:C_2 2例,C_3 4例,C_4 2例,C_5、C_6 1例且为复发病例,C_73例。根据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8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或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7例,B^D层5例。术前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5例。5例椎动脉被侵袭,其中4例单侧累及,1例双侧累及;病变累及单椎节11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1例。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放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8~9.3 h,平均7.2 h;术中出血量1 100~2 600 mL,平均1 600 mL。1例C_5、C_6复发SP患者术后1周出现食道瘘,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无大血管损伤(特别是椎动脉),膈神经、喉上、喉返神经损伤,呼吸衰竭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98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VAS评分由术前(6.7±2.7)分减小至(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5,P=0.014)。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9、37个月复发,均行辅助化疗,其中1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术后4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患者带瘤生存。1例术后4年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予以翻修。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颈椎SP的主要手段,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降低颈椎SP复发率,并能缓解脊髓压迫症状,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进展到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接受个体化治疗,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患者43例,其中17例(男10例,女7例)采取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保守组;26例(男15例,女11例)采取手术治疗,为手术组。通过腕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并发症分析等方式评价疗效。结果:43例患者获随访,时间36~60(45.00±8.72)个月。末次随访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保守组88.53±4.24,手术组89.58±4.59(t=0.455,P0.05)。随访期内保守组4例患者出现舟状骨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χ~2=4.32,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患者,若能够在伤后尽早进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并维持满意的复位与可靠的固定,则治疗效果与手术治疗相比没有劣势,但有增加并发症的危险。保守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早期诊断并维持复位,可靠的固定,以及适时、恰当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