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①目的评价同种带瓣主动脉(VHA)用于法乐氏四联症(TOF)右室流出道(RVOT)矫形的临床效果。②方法以保留无冠瓣及二尖瓣大瓣的VHA行右室漏斗部、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干矫形25例。关胸前测定各心腔压力并行彩色Doppler心脏超声随访。③结果关胸前测压:VHA组与对照组的右室与左室收缩压比值分别为0.50±0.16和0.62±0.14(t=2.580,P<0.02);右室收缩压分别为6.58±1.69kPa和7.89±2.45kPa(t=2.103,P<0.05);右室-肺动脉压力阶差为0.43±0.32kPa和3.31±1.95kPa(t=7.315,P<0.001)。VHA组血液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HA组死亡1例(4%),余24例随访0.67~4.67年,无远期死亡,心功能恢复优良,Doppler超声随访显示术后肺动脉反流轻微,VHA无失功及钙化。④结论本研究资料显示以带瓣VHA行TOF的RVOT重建,术后血液动力学效果优良,可以最大限度加宽RVOT,最大限度减轻肺动脉反流,是理想的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2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并发症有报道。我们遇到2例因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左膈肌麻痹,报道如下。例1,女,43岁。术前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窄漏,心功能Ⅲ级。术前X线胸片示双侧隔角清,右膈顶位第10后肋上缘,左膈顶较右侧低2.5cm.于1991年7月22日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中最低温度26.7C(鼻咽温,下同),心包内左室面敷冰屑心表降温。体外循环时间68min,心肌阻断44min。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但在左侧呼吸音低,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相关意外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2004年4月2008年10月本中心实施CPB心内矫治手术1800例。结果CPB期间发生意外事件6例(发生率为0.33%):国产鼓泡肺氧合功能不良1例,进口膜肺中空纤维膜堵塞1例,冠状动脉内气栓1例、动脉管道气栓2例,静脉插管滑脱1例,经及时有效处理无致死病例。结论婴幼儿CPB环节多、风险大,强化团队合作、职责分明及应急预案能有效降低CPB意外的发生率,正确处理是减少后遗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小于6个月法洛四联症(TOF)病儿的最佳手术时机,以提高外科手术疗效,降低手术病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2004年5月—2009年9月收治的85例小于6个月TOF病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儿均行TOF根治术。结果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为2.35%,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肾衰竭1例。随访75例,随访时间(36.33±25.28)个月,失访8例。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结论对小于6个月TOF病儿早期行TOF根治术在技术上可行的,手术病死率并不高于同期较大年龄TOF病儿。 相似文献
26.
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治疗婴幼儿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 (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效应。方法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患者 16例 ,随机分为A和B两组 ,A组 9例采用保护性肺机械通气治疗 ;B组 7例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基础上经气管插管联合应用外源性PS(15 0mg/kg体重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 ,并监测 48h内肺动态顺应性 (Cdyn)、氧合指数 (OI)、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结果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 ,本组患儿死亡率 (6.2 5 % )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 48h内的各个时点 ,B组Cdyn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OI和TNF α的水平显著低于A组 (P <0 .0 5~0 .0 1)。结论 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体外循环后ALI/ARDS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7.
28.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与治疗高洪波荣佑宝李贞福1988年1月~1997年10月,我科收治59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病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9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病人,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5~39岁,平均9岁。病人... 相似文献
29.
对40例中段食管癌病人行Gambee一层吻合食管胃重建术,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44~75岁。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者1例,其发生率为2.5%。提示一层吻合方法简单,缝线较少,效果可靠,对预防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有一定意义。对手术方法及治疗原理做了重点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30.
手术治疗房室管畸形11例,其中部分型8例,完全型3例。术后均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手术死亡2例。9例进行了3个月~7年随访,效果良好。结合复习文献,对诊断及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提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防止二尖瓣返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缝合技术的改进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并防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