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9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39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00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26篇 |
内科学 | 71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42篇 |
特种医学 | 9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08篇 |
综合类 | 461篇 |
预防医学 | 138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202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01篇 |
肿瘤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4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95- 07~1999- 02,经EB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7 例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EBCT、超声心动图结果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7个病例,男性4例(57.1% ),女性3例(42.9% ),年龄从5个月至42岁,平均21.6岁。所有病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结果:7例心脏非粘液性良性肿瘤,包括2例浸润性脂肪瘤,2 例纤维瘤,1例横纹肌瘤,1例淋巴管瘤,1 例间皮瘤,EBCT不但能够明确肿瘤的位置、附着、大小、范围、运动,而且以优良的密度分辨率,在6个病例显示肿瘤病理学特征,提示正确的病理学定性诊断,准确性为85.7% ;2 个病例术后提示肺不张与胸腔积液。同组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无1例做出正确组织病理学定性。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在对超声心动图难以准确定性的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诊断中具一定优势,同时可展示邻近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23.
兔髂骨生长板细胞的培养及体内成软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量生产髂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培养及保存方法,观察髂骨生长板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软骨作用,为生长板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取二周龄兔髂骨生长板软骨,经机械剪切和化学消化作用后,接种、培养及液氮保存,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并通过甲苯胺兰、碱性磷酸酶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签定。将生长良好的第二代细胞注入裸鼠背部,于第四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细胞可在体外大量增殖并在六代内无明显反分化,但缺乏向肥大细胞进一步分化的能力。冷冻复苏细胞存活率为92%。注射的细胞悬液可在裸鼠体内形成软骨组织,并进一步向肥大细胞转化。结论 成功建立了髂骨生长板细胞的培养及冻存方法,证明髂骨生长板细胞可在体内进一步形成软骨组织并向肥大期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遗传性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透射电镜、细胞培养等方法观察肿瘤软骨细胞形态特征;同时观察肿瘤软骨细胞的增殖、贴附能力,与正常人关节软骨细胞做对照。结果:透射电镜(TEM)发现肿瘤软骨细胞膜附近含有大量的微丝结构,集结成束,与细胞突起有关;体外单层培养发现肿瘤软骨细胞突起增多,细胞呈现星形;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的增殖与贴附能力随着传代的增加减慢和减低,传4代细胞增殖能力和贴附能力均与肿瘤原代细胞及正常关节软骨细胞具有明显差别(P<0.1)。结论:骨软骨瘤软骨细胞虽然与正常软骨细胞大体相似,但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区别:细胞形态改变,微丝增加,细胞增殖与贴附能力等均不同于正常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探讨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CAPSTONE融合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TLIF)对陈旧性创伤性腰椎管狭窄、腰椎轻度后突、椎间隙狭窄的后路手术治疗.[方法] 因创伤造成下腰椎椎管、椎间隙狭窄,腰椎轻度后突畸形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2~49岁,平均31.4岁.其中L3、44例,L4、5,10例,L5S16例.1例患者为伤后4年接受手术,3例患者为伤后9~15个月手术,6例患者为伤后3~6个月手术,10例患者为伤后1~3个月手术.所有病例均采用狭窄部位的椎板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问植骨融合并CAP-STONE融合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TLIF)进行手术治疗.术后1周,病人配带胸腰髂支具下床活动.[结果] 经上述手术方法处理的病例,术后1周内病人的腰痛、下肢疼痛、肌力及感觉的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x线片证实,狭窄的腰椎间隙恢复,同时恢复了腰椎的生理弯曲.经1~3年的临床随访,2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平均Frankel分级改善1.4级.复查X线片,20例患者植骨均愈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角度没有丢失.[结论] 对陈旧性、创伤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恢复椎体原有的高度已不可能,在进行减压解除对神经压迫的同时,进行椎体间的植骨,同时植入椎问融合器,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固定,既有利于植骨愈合,恢复椎间隙高度,恢复腰椎的生理弯曲,又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卧床带来的并发症.此方法简单,操作便利,临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7.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膝关节融合术,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成功运用于临床,为了解决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复合Ⅰ型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方法 将壳聚糖与Ⅰ型胶原蛋白分别溶于0.05 mol/L的醋酸溶液中,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并以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使其交联.经扫描电镜观察内部结构的排列规律及走行,比较其与周围神经的异同,测量其孔径大小、计算孔隙率等指标.观察在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30 d体外降解率.并对材料进行力学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构建的材料为均匀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观结构,其微孔直径为60-130μm,孔隙率为83.30%,体外降解率为16.95%,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与周阡司组织无毒性反应.结论 使用壳聚糖复合Ⅰ型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具有良好三维空间构型的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其牛物相容性良好,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制出一种可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方法]以I型胶原蛋白和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胶原蛋白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部结构的排列规律及走行,测量其孔径大小、孔隙率等指标。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到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中共培养5 d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在材料内部的生长情况。[结果]构建的材料均为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成功种植在支架材料上,在材料内部生长良好。[结论]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构形和生物相容性,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