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
目的检测HepG2细胞脂肪变模型中caspase-3活性的变化,探讨抗氧化剂维生素E(VitE)对其的影响。方法 0.5 mmol/L和1 mmol/L的混合脂肪酸分别干预HepG2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内caspase-3活性。将1 mg/L的VitE干预脂肪变性HepG2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脂肪酸组HepG2细胞caspase-3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VitE干预组细胞caspase-3活性均较脂肪酸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脂肪酸可诱导HepG2细胞caspase-3活性升高,抗氧化剂VitE能下调脂肪变性HepG2细胞caspase-3活性从而减轻细胞损伤,这可能与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用^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的肝功能情况。方法肝硬化患者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和20名健康志愿者进入研究。检测三组的各项血清学指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和轻微肝性脑病(MHE)评分。在口服L-[1^-13C]苯丙氨酸100mg后,收集检测计算并比较各组在0、10、20、30、45、60、90、120 min 8个时间点呼出气体中的^13CO2呼出速率(^13CO2ER)和^13C累计排除率(^13Ccum)。结果除1例肝硬化患者因呼气试验失败而剔除,其余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为A级23例、B级44例、C级12例;MHE28例,非MHE51例。健康对照组及Child-Pugh A、B、C组中^13CO2ER在20、30 min时的差异最明显,20min时分别为15.8±2.0、9.2±1.9、6.2±1.2和3.8±0.7;30 min时分别为14.2±2、1、7.04±1.2、5、1±0.8和4.4±0.5。60、120 min的^13Ccum则依次下降,60 min时分别为11.1±0.9、6.7±0.8、5.0±0.6和3.7±0.4;120 min时分别为13.0±1.2、8.2±1.0、6.2±0.9和4.8±0.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HE组和非MHE组比较结果相似,20 min时^13CO2ER为7.4±2.3比5.6±1.5,30 min时为5.8±1.4比5.0±1.0.60 min时^13Ccum为5.6±1.2比4.8±0.9,120 min时为6.8±1.6比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可有效评估肝硬化以及肝硬化MHE患者的肝功能,呼气后20 min和30 min时^13CO2ER的测定值以及60 min时的^13Ceum有可能成为检测的关键时间点。  相似文献   
73.
三苯氧胺是一种非类固醇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其可引起43%的患者出现脂肪性肝病,且有部分病例可进展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线粒体β氧化抑制、胆碱不足、肥胖和雌激素与之相关,钙离子与ROS更是在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4.
甲巯咪唑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使酪氨酸碘化和偶联发生障碍,从而抑制甲状腺素的生成。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皮疹和肝功能损害。国内、外关于甲巯咪唑不良反应的新近文献不多。我们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8月收治4例因服用甲巯咪唑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5.
氧化苦参碱预防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观察氧化苦参碱 ( 30mg/kg、90mg/kg)干预前后肝指数、血及肝组织生化、羟脯氨酸含量、TGFβ1mRNA表达水平、电镜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较模型组ALT、AST下降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TGFβ1表达水平降低 (P <0 .0 1) ;预防组肝组织内SOD、GST PX较模型组升高 ,而MDA低于模型组 ;电镜显示肝细胞损伤减轻 ,病理组织学明显改善。免疫组化显示预防组desmin及α SMA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有预防作用 ,其机制为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肝细胞、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从而抑制纤维生成。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制备肝非实质细胞悬液并离心淘洗的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肝库普弗细胞.方法采用原位肝脏酶灌注、肝非实质细胞悬液的准备、离心淘洗和原代培养等方法进行分离.结果在经过胶原酶和链酶蛋白酶消化、Nycodenz分离和离心淘洗后,获得大鼠肝库普弗细胞产量约为(28±6)×106/鼠肝,细胞纯度为95%,细胞活力大于90%.结论应用离心淘洗技术能有效地分离纯化大鼠肝库普弗细胞,为体外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高纯度和活力的库普弗细胞群.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胆结石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体重指数(BMI)≥27的肥胖人群,分为三组,单纯肥胖组(n=1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NAFLD组,n=7)和NAFLD伴胆结石组(n=16),另设两组对照,BMI<25的正常人(n=10)和单纯胆结石组(n=16).检测比较各组调节脂肪酸合成转录因子甾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lc(SREBP-lc)、调节脂肪酸氧化的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瘦素长型受体(Leptin Rb)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结果 三种基因PPARα、SREBP-lc和Leptin Rb的mRNA在五组人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Leptin Rb的表达在单纯肥胖组和NAFLD伴胆结石组、单纯胆结石组和NAFLD伴胆结石组、NAFLD组和NAFLD伴胆结石组、单纯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37、0.050、0.044和0.038).NAFLD伴胆结石组Leptin Rb的mRNA表达最低.结论NAFLD合并胆结石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eptin Rb mRNA呈低表达;胆结石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促进NAFLD进展.  相似文献   
78.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临床慢性肝脏疾病,包括单纯的肝细胞脂肪变、脂肪性肝炎(NASH)、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是临床隐原性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胰岛素抵抗(IR)和中央性肥胖是NAFLD的重要发病机制。同时由中央性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组成的代谢综合征(MS)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高危险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NAFLD是MS在肝脏系统的表现,NAFLD的出现可能不仅仅是CVD发生的标志,甚至是CVD的早期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79.
范竹萍 《肝脏》1998,3(1):44-45
自从丙型肝炎病毒(HCV)发现以来,已明确它是输血后肝炎和散发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随着血液筛选方法的改进,HCV所致的输血后肝炎已明显减少.但由于一些危险因素,如器官移植,医务人员的接触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透析病人,吸毒者和他们性伴侣,齿科和外科医生的介入手术、唾液传播、HCV家庭成员的传播和HIV感染等,都发现与HCV的传播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0.
鼠肝Kupffer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Kupffer细胞是固定于肝脏的吞噬细胞,Kupffer细胞的分离、培养对肝脏疾病发生机制中的有关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Ku-pffer细胞,再经贴壁培养,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吞噬功能试验、电镜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本法能成功地获得高纯度的Kapffer细胞,Kapffer细胞得率为3~5×10~6/肝,贴壁后呈典型的星形及多角形,免疫组化染色示溶菌酶阳性、胞浆内见吞噬的印度墨汁及乳胶珠颗粒,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有发达的伪足、微绒毛,胞浆内含大量溶酶体及吞噬的乳胶珠颗粒。结论:本实验所用的Kupffer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单易行、可靠、细胞纯度高,可用于进一步研究Ku-pffer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