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利普刀联合康妇凝胶治疗前庭大腺囊(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70例前庭大腺囊(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造口术联合碘伏换药治疗,试验组采用利普刀造口术联合康妇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术后感染及伤口粘连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术后1 d、术后2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率、伤口粘连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普刀联合康妇凝胶治疗前庭大腺囊(脓)肿,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2.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8岁。因胸闷、气喘2月余伴咯血3次收治入院。患者于2010年6月份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气喘,夜间不能平卧,并出现痰中带血,量少。当地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经抽液检查考虑为结核性胸膜炎,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强的松(20 mg)抗痨治疗,胸水一度减少;后因强的松逐渐减量至半片时,胸腔积液量增多,胸闷气喘症状明显加重,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史,1966年曾行卵巢囊肿切除术。查体:体温37.7℃,血压130/90 mmHg,消瘦体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对比股骨颈动力交叉固定系统(FNS)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住的128例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为GardenⅢ型,选取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例纳入全髋关节置换组,选取采用FNS治疗的20例纳入FNS组。记录2组骨折复位的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评估。结果 2组疼痛VAS评分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1)。结论 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FNS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探讨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 创伤时相和围手术时相对31例接受保守及手术治疗的老年脊柱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手术组患者E1,E2,E3,E4时相时所测D二聚体的阳性率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于创伤早期升高,非手术组患者于创伤后逐渐回落;手术组患者于术后继续升高,并于第1天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结论 老年性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浓度变化显著,围术期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有助对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但不能独立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异常与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及预后的关系,运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83例CLL患者血清中IgG、IgA和IgM水平,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CD38、ZAP-70表达水平。结果表明:83例CLL患者中IgG减低12例(14.5%);IgA减低26例(31.3%),IgM减低34例(41.0%)。BinetC期组Ig减低发生率明显高于BinetA和B期组(P=0.011),Rai分期高危组的Ig减低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1)。Ig减低组CD38和ZAP-70表达阳性率明显较Ig正常组高(P=0.033和P=0.038)。CD38和ZAP-70在疾病晚期患者表达阳性率更高,其中BinetC期组ZAP-70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BinetA和B期组(P=0.047)。而年龄和性别与Ig异常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LL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与疾病分期密切相关,检测CLL患者外周血Ig水平的变化,对了解CLL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从而判断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为了研究磷酸二酯酶(PDE)7B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应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20例初治的有骨髓侵犯MCL患者骨髓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e7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MCL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20例MCL患者pde7b表达水平中位数为8.7×10-4(4×10-5-6.9×10-3),明显高于正常人群0.5×10-4(0.18×10-4-1.7×10-4)(p=0.001);pde7b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CD38表达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均无明显相关,而与细胞遗传学、β2微球蛋白、ZAP-70表达有明显相关。结论:pde7b基因在MCL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与细胞遗传学关系密切,可能成为MCL新的预后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建立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白血病相关miRNA的方法,探讨此方法在定量检测miRNA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提取8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7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总RNA,以cDNA为模板进行10倍梯度系列稀释,分别作miRNA及内参U6RNA的标准曲线并计算扩增效率;运用ABF7300定量PCR仪进行定量检测;采用SYBRGreen荧光染料法、以U6RNA作为内参照、循环阈值(ct)比较法进行miRNA表达相对定量分析,以检测CLL患者miR-15a、miR-16-1、miR-29b、miR-181b及AL患者miR.128.1、miR-223、let-7b、miR-155、miR-181a的表达。方法学考核参数包括特异性、线性范围、精密度和重复性。结果表明:RQ—PCR检测miRNA仅需10—50ng总RNA样本,检测下限为0.05ng,miRNA及u6的Ct值均在15—30之间,10倍系列稀释法制作的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0),扩增效率均在0.9以上,溶解曲线均为单峰,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均显示较亮的目的条带,批内差和批间差分别小于4.8%和6.3%。结论:RQ-PCR技术检测白血病相关miRNA敏感、快速,高通量,节约成本,定量范围宽,极大的方便了对miRNA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58.
患者,男,40岁.因"左上腹隐痛9个月余"于2008年4月3日收入我科.外院骨髓象检查:毛细胞异常增生,占0.415,血小板散在可见.免疫分型:CD103+细胞74.7%,CD11c+细胞95.6%,CD25+/CD15+细胞0.3%,CD19+细胞94.9%,CD20+细胞95.5%,HLA-DR+细胞95.7%,CD5、CD10均阴性.胸腹CT:两侧胸膜增厚,淋巴结未见肿大,脾脏肿大.外院诊断为"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给予干扰素-α(IFN-α)治疗9个月.入院前2个月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伴齿龈出血.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扪及数枚黄豆大小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肝脏肋缘下未及,脾脏脐上2 cm.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血清克隆性免疫球蛋白(Ig)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表达以及与CLL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在CL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全自动电泳仪及扫描仪分析并记录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定性Ig重链及轻链类型.利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Ig表达水平.结果 101例CLL患者中20例(19.8%)存在克隆性Ig,克隆性IgG、IgM和IgA的检出率分别为13例(12.9%)、7例(6.9%)和1例(1.0%),其中1例(1.0%)患者存在克隆性IgG和IgM双克隆,2例(2.0%)患者共表达轻链κ、λ.在Binet晚期和血清胸苷激酶1(TK1)高水平组,血清克隆性IgG发生率明显高于Binet早期组(P =0.032)和TK1正常水平组(P =0.013).同时发现,Binet晚期组、TK1高水平组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 del(11q22.3)阳性组中,血清克隆IgM发生率分别高于Binet早期组(P =0.037)、TK1正常水平组(P =0.017)和FISH del(11q22.3)阴性组(P=0.006).中位随访30(1~ 101)个月,66例患者诊断后接受化疗,统计发现血清克隆性Ig阳性组患者的无治疗生存(TFS)时间(2个月)较阴性组患者(15个月)短(P =0.024),其中血清克隆性IgM阳性组患者的中位TFS时间(1.5个月)较阴性组患者(15个月)短(P=0.013),但Ig和IgM阳性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部分CLL患者血清中存在克隆性Ig,血清克隆性Ig可成为判断CLL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