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前列腺癌非雄激素依赖细胞系DU-14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生长抑制试验(MTT比色法)研究As2O3对DU-145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及凋亡情况,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的变化.结果As2O3对DU-145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出现G2/M期阻滞和DNA的断裂.结论As2O3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retroperitoneal h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open radical nephrectomy,OR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4例,A组)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3例,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术后最早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量、术中术后输血、血浆量、术后随访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A组中1例因最初对解剖结构难于辨认,无法分离肾前筋膜至肾门而改开放手术,1例因损伤精索静脉出血难以控制而改开放手术,1例因肾周脂肪过多无法将肾脏掀起显露肾蒂而玫开放手术。31例手术成功;B组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2个月因大面积脑出血死亡。余均无瘤生存。两组病例比较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术后最早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量、术中术后输血、血浆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肿瘤大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其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对T1N0M0和T2N0M0期肿瘤控制,临床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的解剖及其在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手术中作为肾动脉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7月行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术29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76例,女121例,年龄26~82岁,平均54.6岁。左侧174例,右侧123例。肾癌186例,肾盂癌74例,输尿管癌37例。术中采用"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按需打开部分肾后间隙,显露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等后腹腔解剖标志。识别内外侧弓状韧带,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导向,寻找并显露肾动脉。Hem-o-lok处理切断后,于其内下深面稍做游离,即可显露肾静脉,同法处理,总结后腹腔镜下内侧弓状韧带与肾动脉的解剖定位关系。结果后腹腔镜下可清晰识别三个肌性标志,即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及二个韧带标志,即外侧弓状韧带及内侧弓状韧带。内外弓状韧带在腔镜下呈现"海鸥"样外观,内侧弓状韧带水平向中线方向走行,正对肾动脉。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定位标志,297例手术快速寻找肾血管,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因损伤肾血管出血而中转开放的几率。结论遵循"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游离肾后间隙能依托肾周自身的悬吊固定结构显露肾血管,减少操作通道的数量;内侧弓状韧带是后腹腔镜上尿路手术中肾动脉的重要定位标志,以之为导引寻找肾动脉,能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式肾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临床分期为T1N0M0或T2N0M0期90例患者,施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49例(A组),开放式肾癌根治术41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46例手术成功。4例(8.7%)出现主要并发症,随访(21.9±6.1)个月。B组手术均成功,1例因术后脑出血死亡。9例(22.5%)出现主要并发症,随访(24.9±7.8)个月。病理、证实均为肾恶性肿瘤。两组病例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输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开放式肾癌根治术相比,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对T1N0M0或T2N0M0期肿瘤控制,临床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5.
回肠代膀胱术后发生移行上皮细胞癌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6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于2003年2月入院。经B超、IVU和CT等检查诊断为膀胱多发肿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两侧壁、三角区和顶壁有多个菜花样肿瘤,直径1.0~2.5cm,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活检病理报告为移行上皮细胞癌G2~G3。行膀胱全切原位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代膀胱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138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术后恢复情况,探讨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获得较大量高细胞毒活性的LAK细胞,是LAK/IL-2继承性细胞免疫疗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采用健康“O”型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制备PHA-LAK细胞(即经PHA预刺激48小时然后用rIL-2诱导的LAK细胞),并与直接用rIL-2诱导的常规LAK细胞(C-LAK)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抗肿瘤药物对回肠杯状细胞黏液分泌抑制的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丝裂霉素给药组、比柔吡星给药组.制备在体游离回肠袢模型,分别于给药后8、16、24、32、40、48 h抽取大鼠回肠袢内肠液,测定肠液内蛋白含量,48 h后处死大鼠,取肠袢石蜡包埋行HE、阿利辛兰-过碘酸雪夫反应(AB-PAS)、黏液蛋白(MUC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黏液分泌量及回肠杯状细胞的变化.结果 丝裂霉素组排放入肠袢中的黏液蛋白总量(32.09±7.12)mg与对照组(55.71±20.35)m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以32~40h(3.11±0.31)、40~48 h(2.65±0.58)排放入肠袢中的蛋白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柔吡星组排放入肠袢中的黏液蛋白总量(44.32±18.47)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比柔吡星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丝裂霉素组杯状细胞数(33.97±7.61)与对照组(25.13±1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柔吡星组杯状细胞数(28.69±9.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蛋白MUC2免疫组化染色:丝裂霉素组杯状细胞数(46.60±8.94)与对照组(34.7±10.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柔吡星组杯状细胞数(35.87±5.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丝裂霉素可以抑制杯状细胞分泌黏液,随时间延长杯状细胞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血块吸除器是一种新的器械。这种器械在吸引器基础上增加一轴心螺旋绞丝(或绞刀),用牙科钻带动可边打碎边吸引颅内块型血肿,一改过去颅内血块型血肿必须开颅摘除的传统方法。而且作者结合运用他们以前创用的有槽手锥锥颅法,不必钻孔,不必切开头皮,锥孔即可完成,十分简便,此法尤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年老体衰不适开颅手术之患者。在体外实验上,明确证明了单纯用吸引器仅能吸住血块但不能将其吸出,而开动绞丝后则极容易且迅速地吸除血块,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还建立了兔子颅内血肿实验动物模型(过去尚未见报道)。而且清除动物实验模型的血肿也取得成功。通过实验还确定了绞丝的转速及吸引器负压之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