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摸.模型组不予干预,正常饮食,穴位埋线组于"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 p65增多(P<0.01),β2AR的表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 p65减少(P<0.01),而β2AR的表达增多(P<0.01),两组脾淋巴细胞NF-κB p65和β2AR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 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AR,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Abstract:
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Eighteen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control group (NC),a model group (MO) and a catgut implantation group (CI) with 6 rats in each group. Animals in groupMO and group CI were treated by 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 to establish model with colitis.symptoms of diarrhea and bloody stool, and changes in histopathology were detected 15 days afterthe treatment. Expressions of splenic lymphocyte nuclear factor κB p65 (NF-κB p65) and correlatedsignaling molecules (β2AR) were detected by the western blot method. Results Diarrhea and mucusbloody purulent stool were soon controlled, and mucous injure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in group CI.The NF-κB p65 value of splenic lymph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and expression ofβ2AR remarkably reduced in group MO (P<0.01), compared with group NC. But, the NF-κB p65 value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1) and expression of β2AR remarkably increased in group CI (P<0.01), compared with group MO. Conclusion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is obviously effectivein treating experimental colitis. Modulation of NF-κB p65 and the correlated signaling molecules β2ARmay be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23.
唐庆  胡慧  王全胜  范恒  马晓红 《中草药》2010,41(1):77-8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对肾脏蛋白激酶C(PKC)活性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ip链脲佐菌素(STZ)建立大鼠DN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洛汀新组、六味地黄加味胶囊组、洛汀新与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合用组,药物干预12周后,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肾皮质CTGF表达,检测相对肾质量、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UPER)、血肌酐(SCr)、尿肌酐(U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脏PKC活性等。结果DN大鼠肾脏胶原沉积明显,相对肾质量、血糖、UPER、CCr、肾脏PKC活性、肾皮质CTGF表达等显著升高,洛汀新、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及两药合用均可降低肾脏PKC活性和肾皮质CTGF的表达,改善DN大鼠蛋白尿、肾功能,减轻肾脏胶原沉积,两药合用能更显著降低肾脏PKC活性、肾皮质CTGF的表达,降低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更强。结论洛汀新、六味地黄加味胶囊及两药合用均能保护DN大鼠肾脏,且两药合用较单用洛汀新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复合物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8例UC活动期、16例UC缓解期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P-selectin,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PⅠb/Ⅸ/Ⅴ复合物。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浆P-selectin、血小板MAR较缓解期患者及健康者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GPⅠb/Ⅸ/Ⅴ复合物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小板激活,血浆P-selectin和GPⅠb/Ⅸ/Ⅴ复合物作为血小板激活的标志物,与疾病的活动程度相关,可以作为UC活动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
张家口地区33个克山病病村普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6个县33个克山病病村的普查结果,与既往历年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证实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在克山病普查中的可行性。进一步核实历史病人数,为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从潛、慢克山病的急发死亡率、患病率以及心肌损伤性心电图的比较,论证我区克山病病情的稳定趋势。初步提出今后克山病的防治和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26.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显示免疫紊乱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SC的免疫调节特性为治疗IBD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就MSC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细胞因子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草药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并比较乌梅丸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3在湖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SD大鼠56只,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4组:正常组、乌梅丸组、柳氮磺胺吡啶组、模型组,每组14只(雌雄各半)。应用2,4-二硝基氯苯免疫加储酸局部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造模。②乌梅丸组:给予配制的乌梅丸液(中草药乌梅丸为本院自制,成分:乌梅16g.细辛6g.干姜10g.黄连16g,当归4g,附子6g,蜀椒4g,桂枝6g,生晒参6g,黄檗6g。按传统方法配制成含生药浓度分别为515g/L的水煎剂)3mL灌胃,1次/d;柳氮磺胺吡啶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混悬液3mL在造模后灌胃,1次/d;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以蒸馏水3mL灌胃,1次/d。各组均给药15d。(固然后于第16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6,8,10,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④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由于每组大鼠在灌胃前随机抽取2只进行病理检查以及部分标本采集不合格,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乌梅丸组分别脱失2,4,5,3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以上各组大鼠分别为12,10,9,11只。①大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6,8,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模型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柳氮磺胺吡啶组和乌梅丸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乌梅丸组明显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1)。②大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0含量: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柳氮磺胺吡啶组和乌梅丸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乌梅丸组明显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结论:乌梅丸有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索10。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的作用,使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干预效果优于柳氮磺胺吡啶。  相似文献   
28.
学者们对动脉血管的研究常聚焦在血管内膜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而很少关注血管外膜的免疫反应及其对疾病病程的影响。前期研究发现,老龄的ApoE-/-小鼠动脉外膜出现免疫细胞的有序集聚,形成类似淋巴结的异位淋巴组织,称之为动脉三级淋巴组织(ATLO),其形成对内膜As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ATLO的发现及研究为As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并为其他疾病状况下三级淋巴组织(TLO)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阐明TLO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对As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其在其他疾病中的临床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既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结果.研究发现,饮食疗法能调节微生物群以改变环境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饮食方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发展及预后整个过程均有关,在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30.
本文就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及非病区居民心血管疾患的对比调查与分析,探讨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调查对象与方法病区组调查对象的选择均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张北县西伙房、七顷洼、蔚县上营庄、怀来县东杨庄、后郝夭等五个调查点的居民431人,年龄6~72岁、男207人,女224人。受检人群均有长期饮用高氟水历史,病区水含氟量为3.1~9.6ppm,反应了不同含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