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评价肠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麻醉中应用喉罩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拟行肠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2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记录手术时间、拔管(罩)时间、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情况及呛咳、术后咽喉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通气装置置人及拔出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表面粘血、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喉罩通气的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3.
正肥胖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高。据调查发现,美国有39.96%的男性和29.74%的女性超重,35.04%的男性和36.84%的女性肥胖~([1])。在中国,中年人群中的超重率也高达38.8%,肥胖率为20.2%~([2])。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肥胖相关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给整个社会经济与医疗带来极大的负担。治疗肥胖的传统方法包括  相似文献   
104.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如穿孔、瘘等可以通过内镜治疗,从而避免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1]。而病变缺损的闭合是内镜治疗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早期许多疾病因无法闭合创面而被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由此多种装置与技术应运而生。钛夹是最早应用的内镜下闭合装置,曾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自身结构,难以修复缺损较大的病变。随后耙状金属夹(OTSC)等技术先后产生,但均各有利弊[2-5]。自2004年钛夹联合尼龙圈技术首次被报道以来,这项技术便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牢靠的闭合创面,且操作简便,费用较低,故易于普及。本文就钛夹联合尼龙圈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内生性腺瘤的内镜下诊治方法。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0月对8例B超、MRCP影像学检查提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乳头开口及下段狭窄,进一步行ERCP及IDUS检查,发现病变并予以治疗。结果2例绒毛管状腺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及1例管状腺瘤行胰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1例绒毛管状腺瘤术后病理局部癌变,3个月后肝转移行介入化疗及栓塞2次,16个月全身复查未见异常;1例管状腺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术后病理局部印戒细胞癌,术后6、14个月随访全身复查未见异常。1例管状乳头状腺瘤行十二指肠乳头内镜下切除术后置入胆管支架内引流,6个月后复发并癌变,术后10个月死亡;1例绒毛管状腺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行十二指肠乳头内镜下切除术后置入胆管支架内引流,术后6、12个月复查未见异常;1例绒毛管状腺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与术前相同,且切除干净,未随访。1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级上皮内瘤变,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术后4个月反复胆道感染,内镜下更换为金属支架。1例乳头状腺瘤置入胆管支架内引流,术后失访。1例管状腺瘤拒绝治疗,电话至12个月随访无异常不适。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内生性腺瘤临床罕见,且易于癌变,对乳头切开后黏膜层及肌层增厚的患者尤其有增生性病变者应常规多点取活检,避免乳头内腺瘤及恶性变病灶的遗漏,并对相关病灶及时内镜下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不同表型幽门螺杆菌(Hp)对Hp相关性胃炎和胃癌病变及其p53表达的影响。方法:对137例Hp(+)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和34例Hp(-)患者用Western blot检测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Urease)及其亚型。评价Hp(+)CG中慢性炎症(CI)、多形核活动性(PA)、Hp定植密度(DH)的组织学等级。用免疫组化检测p53表达,以H-score方法评价。结果:①Hp128ku CagA、116ku CagA、95ku VacA、91ku VacA、30ku UreA表达在轻度CI组的比例低于中、重度CI组(P均〈0.05),95ku VacA、91ku VacA和30ku UreA表达在无PA组的比例低于有PA组(P均〈0.05)。②Hp(+)组P53 Hscore均高于Hp(-)CG组(P=0.002)。在Hp+CG中,中重度CI组P53 Hscore均高于轻度组(P=0.025),而在Hp(-)CG组中,差异无显著性。③Hp+胃癌中,未发现任何独立表型与CG和胃癌的53 Hscore有关(P〉0.05)。结论:Hp多种毒力因子对胃黏膜CI程度加重、PA的发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Hp感染及DH增加均促进p53表达无关;未见Hp任何独立表型与53表达有关,提示Hp可能通过多种毒力因素及此研究未提及的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p53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07.
EST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ERCP的适应证不断拓展,已成为诊治胆胰疾病的主要方法.EST是治疗性ERCP的首要步骤,因其具一定的创伤性,难免会有一些并发症,有近期的并发症亦有远期的,常见有:出血、穿孔、壶腹部再狭窄、胆总管结石复发、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肝脓肿、心脑血管意外等,少数严重并发症可威胁患者生命.如何有效防治这些并发症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EST的部分主要并发症的防治现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8.
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慢性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1996年1月~2006年5月,对35例慢性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离胆囊周围粘连,解剖Calot三角,游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顺逆结合切除胆囊。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31例。中转开腹4例:1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行胆囊大部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1例损伤胆管,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2例胆囊周围广泛致密粘连,行开腹胆囊切除。15例术中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发现1例胆总管结石,引流2周后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腹腔镜术后胆漏3例,腹腔引流治愈。结论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的。仔细分离胆囊周围粘连,辨认壶腹部与胆囊管的交界,准确解剖Calot三角,掌握中转开腹时机,是成功完成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分析应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64例,139例接受POEM(P组),25例接受开胸Heller手术治疗(H组).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资料,采用Eckhardt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等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H组比较,P组手术时间和禁食时间短(P<0.01),住院时间少(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结果显示,P组和H组术后1年Eckhardt评分均少于术前[(2.0±1.5)分vs.(5.6±1.2)分和(2.6±1.8)分 vs.(5.9±1.0)分](P<0.01).P 组术后 1 年Eckhardt评分稍低于H组,GerdQ评分≥8分者的比例稍高于H组(P>0.05).术后1年,P组有效率96.4%,高于H组的72.0%(P<0.01).P组和H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04%和36.00%(P>0.05).结论 与开胸Heller手术比较,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好,手术费时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