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1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00篇 |
口腔科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202篇 |
内科学 | 187篇 |
皮肤病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9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291篇 |
综合类 | 551篇 |
预防医学 | 218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232篇 |
中国医学 | 229篇 |
肿瘤学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109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优化反应器内腔结构,并设计一套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方法 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反应器内腔流场进行仿真计算,通过流场分析确定内腔结构,最终构建一套完整的生物反应器系统.结果 确定了生物反应器的内腔结构,生物反应器由控制系统和细胞培养室两部分构成,能置于培养箱中对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进行动态培养.结论 反应器内腔的结构是合理的.整个生物反应器系统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92.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肾细胞癌发病相关基因,并联合临床指标构建可预测肾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联合指标预后列线图,为肾癌临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在TCGA数据库中进行验证并进行基于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模块建立。同时于TCGA数据库中利用Cox多因素分析筛选基因及肾癌预后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log-rank检验评价不同亚组生存差异的显著性;运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OS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R软件整合所有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的变量绘制可以个体化预测3年和5年OS的列线图,并采用Bootstrap法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图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通过GEO筛选出DEGs380个,在TCGA数据库汇中验证overlapping基因28个,与肾癌OS相关基因为SLC22A8及TNFAIP6(P<0.05)。病理等级≥G3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内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2例股骨内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9例,女3例;年龄24 ~ 65岁,平均43岁;单一(AO B2型)骨折9例,粉碎性(AO B3型)骨折3例.切开复位后分别使用高尔夫锁定钢板固定5例,T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L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跟骨钢板固定l例.术后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KS)综合评分评定术后功能.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6~ 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达到稳定愈合,无发生关节面塌陷、关节僵硬、关节内感染、骨不连与畸形愈合等,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AKS评分80~ 92分,平均88分. 结论 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股骨内髁有利于维护骨折稳定性并帮助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4.
患者男,58岁.主因"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3个月"入院.腹部B超:胆囊壁不厚,胆囊内可见一大小约3.6 cm×3.2cm的等回声团,内部可探及少许低速静脉血流;提示胆囊实性占位病变.腹部增强CT:胆囊占位性病变,胆汁淤积,考虑胆囊癌可能性大;左肾术后缺如.患者4年前曾因左肾透明细胞癌于我院行经腹根治性切除术.入院后经常规准备,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胆囊大小正常,游离面未见浆膜受累,肝脏及腹腔未及转移.行胆囊切除术,肝脏面之胆囊浆肌层亦未及肿瘤浸润.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胆囊息肉样肿物内见大量大型宽胞质细胞增生,胞质空亮或弱嗜酸,局部呈腺样排列,偶见核分裂象,伴大片坏死.考虑为分化较好的透明细胞癌.后行肝脏部分切除及肝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12例.对累及主胰管或有临床症状的4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胰体尾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8例病灶最大径<3 cm且无任何临床表现的分支胰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定期观察.结果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非浸润性肿瘤31例;浸润性癌17例,其中淋巴结阳性7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病例中浸润癌分别占46.2%(12/26)、3/12和2/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5,P =0.041).非浸润性肿瘤与浸润性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4.6%;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癌患者(P =0.017).8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IPMN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累及主胰管的IPMN患者浸润性癌的比例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最大径<3 cm的无症状分支胰管型患者可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索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构建具有完整内侧半月板形态的软骨样组织的方法。方法运用模具制备内侧半月板形的PGA/PLA支架。抽取犬骨髓,分离培养BMSCs,将其接种于支架材料上,5 d后使用软骨诱导液培养。体外培养6周后,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细胞材料复合物能够较好地维持半月板三维立体结构,形成了表面光滑、触之有弹性的瓷白色软骨样组织。 HE染色可见典型的软骨陷窝出现,说明成熟软骨组织的形成。Safranine O染色证实有蛋白聚糖基质产生。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新生组织弹性模量达正常半月板组织的12.7%。结论 BMSCs通过体外诱导,可在体外分化为较成熟的软骨组织,并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半月板。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41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60±12)岁.手术方式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取Child顺序进行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分析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 本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1% (153/412),出血发生率为6.6%(27/412),其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7%(11/412).常见消化道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5例,胃肠吻合口出血4例.早期出血者6例,7例患者出血为医源性因素直接导致.本组直接行开腹手术止血4例;胃镜检查3例,2例治疗成功;DSA检查5例,2例成功止血,血管介入后开腹手术止血2例.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常发生在术后早期,术中完善止血能预防多数创面出血,血管造影具有微创和确诊价值,出血后果断手术探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8.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Nd:YAG激光治疗阴茎头海绵状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阴茎头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病例共8例,年龄18~25岁,阴茎头直径为1.5~2.0cm不等的蓝紫色蚯蚓状囊性新生物,突出皮肤约0.5~0.8cm.治疗方法:平阳霉素2.0mg+生理盐水适量(视瘤体大小而定),瘤内注射,一个月一次,平均注射3次.注射至瘤体变平后,用长脉宽Nd:YAG激光,能量85~98J/cm2,脉宽2~12ms,光斑直径6mm,9mm,平均激光治疗次数2.5次.结果 6例治愈,2例显效.结论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激光治疗阴茎头血管畸形不会形成阴茎头局部形态改变,无瘢痕及色素改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软骨分泌的可溶性因子是否能够单独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i cells,BMSCs)软骨分化.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猪BMSCs、猪关节软骨细胞以及皮肤成纤维细胞,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分别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应用隔离池进行隔离共培养.以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与BMSCs-材料复合物隔离共培养为实验组,以皮肤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与BMSCs-材料复合物隔离共培养为对照组1,以单纯BMSCs-材料复合物为对照组2.各组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方法对新生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隔离共培养8周后,实验组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组织略有缩小,外观类似软骨组织,组织学检测见软骨陷窝样结构,SafraninO染色可见软骨特异性基质分泌,免疫组化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沉积,RT-PCR检测组织表达Ⅱ型胶原、Ⅸ型胶原、COMP、Sox9等软骨特异性基因,提示形成了较成熟软骨样组织;而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和未经任何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组织淡黄色,明显缩小、变薄、质地较软,组织学检测均未形成软骨陷窝样结构,主要为纤维性成分,各种软骨特异性相关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软骨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能够单独诱导BMSCs软骨分化,可能是软骨细胞形成的微环境中发挥诱导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90Y—玻璃微球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及其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90Y-玻璃微球组织间介入法治疗癌症,对晚期或不宜手术治疗的肝癌是一种新的,很有希望的疗法,并显示出明显的疗效。瘤体内部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所吸收的剂量的量值及其分布都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吸收剂量估算的准确程度及其分布状况,与剂量的估算方法密切相关,但在这方面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