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5篇
综合类   19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探讨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资料,利用CT影像重建技术分析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其前方心房层面的投影与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结果对27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心脏增强CT影像进行重建。将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的投影落在左心房区域称为左心房型(6例,22.22%),落在右心房区域称为右心房型(12例,44.44%),落在两侧心房中间称为中间型(9例,33.33%)。18例单纯性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病例无手术死亡,在8个月(4~45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明显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1例病例出现右上肺静脉左心房入口处回流梗阻。8例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的病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心房层面的投影是以偏离左心房、偏向右心房为主的。术前通过CT重建判断两者的位置关系,并针对中间型和右心房型的患儿进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和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是可行的新方法,对降低术后肺静脉吻合口梗阻的风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2.
连续115例小儿法乐四联症外科治疗无手术死亡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连续115 例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无手术死亡经验。方法:115 例法乐四联症病儿,9 月龄~13 岁,平均(4 .6 ±2 .7) 岁,3 岁以下55 例,合并有肺总动脉或一侧肺动脉闭锁4 例,肺动脉瓣缺如1 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11 例。全部病儿均施行根治手术,用dacron 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用自体心包作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扩大,102 例(89 % ) 作了跨瓣环补片。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2 ~48 个月,术后3 个月1 例死于心律紊乱,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提高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成功率的关键是:改进手术方法,彻底解除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远端梗阻,选用适当的转流技术和重视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113.
吸入一氧化氮逆转幼猪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吸入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是否可逆转幼猪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方法 选用10头上海种白猪。利用低氧建立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吸入不同浓度NO(0,10,20,40,80,120ppm)。在各时相分别进行血液动力学指标、二氧化氮和高铁血红蛋白浓度监测。结果 吸入不同浓度NO可明显降低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跨肺压(TPG)、体肺动脉压之比(Pp/Ps)、  相似文献   
114.
肌部室间隔缺损类型与外科纠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类型和外科纠治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人道缺损5例,前部缺损4例,中部缺损7例,心尖部缺损5例。经右心房或右心室修补缺损。残余缺损5例,其中流入道缺损1例,中部缺损2例,心尖部缺损2例,直径均小于0.3cm,未处理。并发室上速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右侧气胸1例,心包积液1例,低心排2例,死亡1例。结论明确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选择合适的纠治方案能明显减少残余缺损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对策.方法我院2001年1月~2003年6月连续手术治疗10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婴92例,男56例,女36例,平均月龄为(6.3±2.6)个月(2.5~12.7个月),平均体重为(6.8±1.2)kg(3.5~10.0 kg).室间隔缺损(VSD)55例(56.5%),法洛四联症8例(8.7%),房间隔缺损7例(7.6%),动脉导管未闭18例(19.6%),主动脉缩窄、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和假性动脉瘤各1例(1.1%).结果全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2.2%.并发症呼吸机通气相关性肺炎3例(3.2%),残余VSD 2例(2.2%),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应性肺高压危象、术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假性动脉瘤形成伴乳糜胸各1例(1.1%).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婴幼儿期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符合婴幼儿生理特点的治疗对策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6.
右室双出口心室内隧道修补术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心室内隧道修补术的适应证和方法提出优化意见。方法120例右室双出口(DORV)患者接受心室内隧道修补手术,采用纵行切开右室流出道,用一补片作右心室内隧道,连接室间隔缺损与主动脉口,引导左心室血在补片下进入主动脉,根据解剖情况扩大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另有2例内隧道通过右房切口建立;对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同时扩大室间隔缺损直径。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37例,总住院死亡为20例(16.7%),近5年死亡3例(6.0%),其中室间隔缺损远离大动脉开口的DORV病例行心室内隧道修补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室间隔缺损在主动脉下。结论心室内隧道修补术选择受室间隔缺损解剖位置的影响,但术前心内探查三尖瓣与肺动脉瓣间距离至关重要;通过右房切口建立心内隧道并采用连续缝合的方法,有利于术中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17.
分析术后肺功能损伤的各方面表现,从以往对肺功能损伤因素和机制的认识,阐述了肺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心脏手术围术期肺功能损伤防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总结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7月~2002年1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14例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患儿平均年龄为(5.14±3.92)岁。所有患儿均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并同期纠治合并畸形;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瓣下纤维狭窄切除术,其中2例分别加行左室流出道部分肌肉切开术和肌肉切除术。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和死亡,术后左室流出道残余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手术前、后主动脉瓣返流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平均随访17.8个月,无一例狭窄复发。结论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不是一种简单的良性病变;纤维嵴切除加部分肌肉切开和(或)切除术可有效治疗主动脉瓣下狭窄;术中彻底解除狭窄可预防狭窄复发。  相似文献   
119.
用于扩容和体外循环预充的胶体溶液对凝血功能有影响。代血浆HES对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不良作用损害了凝血 功能,使术后过量失血的风险增加。白蛋白对凝血机制无不良作用;可降低CPB后SIRS和ARDS的程度;更节省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0.
目的通过对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ASO)的长期随访,探讨其远期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1例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年龄75 d(29~250 d),体重5 kg(3.5~7.0 kg)。对患者的左心功能锻炼期资料和二期动脉转位术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对术后远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直径较术后早期有所增加(0.96±0.30 cm vs.0.81±0.28 cm,t=-1.183,P=0.262;1.06±0.25 cm vs.0.09±0.21 cm,t=-1.833,P=0.0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肺动脉和主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增快,说明吻合口无梗阻。术后远期心功能较术后早期有所改善,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8%±7.28%vs.67.92%±7.83%,t=1.362,P=0.202);术后早期与术后远期比较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L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0.30 cm vs.2.92±0.60 cm,t=-5.281,P=0.003),术后远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后壁厚度(LVPWT)较术后早期略有增长(0.39±0.12 cm vs.0.36±0.10 cm,t=0.700,P=0.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随访中发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有4例(30.77%,4/13例)较术前加重,7例无变化,2例较术前减轻,反流程度均未达到中度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较小的Ao/PA瓣窦直径比值、较长的随访时间与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有关。结论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较高,远期无死亡,无再手术,生存情况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吻合口和主动脉瓣的关闭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