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57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是一类存在于机体组织的原始细胞,它们能够自我复制和特异性分化,用于维持新陈代谢和创伤修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即可塑性分化.本文总结了ASC可塑性分化现象的理论及可能调控机制,并对国内外利用ASC可塑性分化潜能开展的有关眼表重建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利用胶原涂层作为细胞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可行性.方法 将兔骨髓细胞悬液分离后,经过传代培养得到稳定的BMSCs,以1×106/ml种植于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中培养3、5、7 d,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膜形成状态,并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照组采用无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培养.结果 培养3 d,细胞长满培养板,并于周边部逐渐形成复层细胞区;培养5 d,复层细胞区面积逐渐增大,周边部开始收缩,并与培养板分离;培养7 d,细胞层与培养皿底部完全分开,形成完整的膜状结构,并具有一定强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7 d的BMSCs按照一定方向排列,HE染色见细胞呈复层生长,状态良好;对照组在培养7 d后见到细胞密度明显增加,但没有形成膜状结构.结论 利用BMSCs和胶原基质可以共同构建复层膜状细胞结构,其细胞排列有序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可期望用于组织工程角膜的体外构建和角膜病变患者的眼表重建;但构建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活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3.
例1患者男,44岁.因右眼被铁砂崩伤3个月,眼痛伴视力下降1个月于2011年07月24日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5 cm,左眼0 8.眼压右眼16 mm Hg,左眼17 mm Hg.右服结膜充血,房水闪辉(+++),瞳孔欠圆药物性散大,晶状体后腔及玻璃体下方可见白色絮团状混浊;眼底隐约见视盘界欠清,色淡红,余视不清(图1).左眼查体未见异常.B超见右眼玻璃体细带状中回声,带上、下点状中回声、球壁略厚.入院后右眼玻璃体腔液真菌涂片阳性,培养阴性.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导致了年轻糖尿病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视力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着相对独特的临床表现,应当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该文就年轻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术后脱离复发病例的原因、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60只眼)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或脱离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孔源性网膜脱离病例。结果:第2次手术与第1次手术后出院视力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手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比第1次明显加重(P<0.05)。手术失败及早期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主要为PVR加重、新裂孔形成、原裂孔闭合不良。晚期复发原因可能为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全面细致检查,术中确切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主要术式。PVR严重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绝大多数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56.
1999年,苏冠方等克隆出人类四联重复肽包含基因4(TTC4)基因,并于2000年发现该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结构,共有10个外显子,其mRNA长度为2.1kh。该基因存在于人类染色体1p31。由于人类1号染色体长臂经常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时呈现缺失性改变,极有可能有一个或几个肿瘤抑癌基因存在于此区域。因此,TTC4基因可能为一抑癌基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UVA,UVB紫外线灯同时照射豚鼠,每天2h,连续照射50天,制备皮肤光老化模型;紫外线照射2周后,在豚鼠皮肤照射区,局部多点皮内注射DAPI标记的第3代豚鼠BMSCs 0.8ml(1×105个/ml),每周一次.注射后24h,5天及10天观察豚鼠皮肤变化,同时取照射区的皮肤制备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BMSCs在紫外线照射区皮肤组织内的迁徙及定居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照射时间的延长,未治疗组皮肤光老化症状逐渐加深,出现皱纹,皮肤松弛、修复性增厚,皮屑,色素沉积,皮革样外观;BMSCs治疗组在治疗前出现的症状与未治疗组相同,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未出现色素沉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注射后24h,BMSCs出现在真皮层;注射后5天BMSCs出现在真皮层以及毛囊等组织;注射后10天广泛弥散在皮肤各层,包括角质层.结论BMSCs对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延缓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8.
皮肤光老化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光老化是指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发生的形态学、组织学及生理学的改变。皮肤光老化随日照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随紫外线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不仅促进皮肤衰老的进程,而且损害皮肤的正常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随着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皮肤光老化现象愈来愈严重,已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也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59.
60.
患者男,55岁.因右眼偶感视物模糊1个月于2010年12月14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0.9;左眼视力0.8,矫正1.0.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显示,右眼视盘表面及周同可见多个囊样、暗红色"葡萄样"瘤体,视盘周围可见片状白色纤维膜,黄斑区及其他它部位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