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碎裂电位单极标测为基础的线性消融治疗长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共8例长时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57.8±8.2)岁,病程(3.4±2.9)年。消融步骤是先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标测左房碎裂电位QS型分布区,设计消融路线。消融后如未恢复窦律,行电复律,复律后验证肺静脉电位有无恢复及消融线的完整性。消融终点为双肺静脉电位隔离及消融线双向阻滞。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服用可达龙口服0.6g/d连续1周,继之0.4g/d连续1周,以后0.2g/d,共6个月;华法林抗凝6个月,如无复发可停用。术后第1、3、6、12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消融术中8例行电复律转复为窦律。8例均实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线完整,随访6-24个月,动态心电图无房速、房扑、房颤复发。结论长时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碎裂电位单极标测为基础的线性消融能够破坏更多的维持机制,是治疗长时程持续性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孙琦  徐健  何浩  苏浩  黄向阳  袁奇  杨冬妹 《心脏杂志》2012,24(6):790-794
下腔静脉异位引流是因为胚胎时期下腔静脉发育畸形导致肝心静脉和主静脉连接阻碍,造成下腔静脉上段缺如使肾段以下体静脉血经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引流,通过上腔静脉或其它途径汇入心脏,故又称下腔静脉中断或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其发生率占心血管畸形的0.6%左右。先天性心脏病并发下腔静脉异位引流,常规轨道无法建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与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的不同,为不同LVEF心力衰竭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46例LVEF低于正常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mrE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心力衰竭的病因、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HFrE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心率、男性患者比例均高于HFmrEF组,但吸烟比例低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rEF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与HFrE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比例低于HFmrEF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高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mrEF组比较,HFrEF组左室舒张末径更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更高,但室间隔肥厚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LVEF心力衰竭患者的多项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4.
目的调查天津市劝业场社区居民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方法选择天津市劝业场社区年龄在20岁以上的重点人群作为调查对象,给予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患病率及其与年龄、体质指数(BMI)的关系。结果被调查的1379名居民中,符合糖耐量受损(IcR)诊断标准者175人,患病率为12.7%,其中糖调节受损(IGT)155人,患病率8.33%;空腹血糖受损([rc)38人,患病率为2.75%;IFGklGT22人,患病率1.59%。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112人,患病率为8.12%,其中原有糖尿病78人,新发现糖尿病34人。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有上升的趋势。IFG患病率、IGT患病率及IFG\IGT患病率均在40~49岁年龄组最高,分别为2.89%、13.50%、3.53%。不同年龄组患病率与BMI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BMI增长而增高,对重点人群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以便及早干预,对社区开展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回顾分析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某中心2011年12例HAML的临床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多样.10例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2例经肝穿活检确诊后未手术,随访4个月~6年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HAML临床较少见,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而肝穿活检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通过检测安徽汉族人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受体Ⅰ a C807T基因多态性,明确血小板GPⅠ a C807T的基因型,探讨其多态性与AMI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人基因组DNA,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AMI组(74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外周血DNA的基因片段,用琼脂糖凝胶分离扩增产物,在紫外透射仪下观察结果并分析.结果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 a-807基因多态性分析:AMI组的GP Ia807 TT +TC基因型携带者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Ⅰ a 807 TT +TC的高表达是AMI患者的重要危险指标,Ⅰa C807T多态性可能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于经冠状窦途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探讨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例患者因冠状窦畸形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电极参数及CRT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CRT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期间电极参数稳定,未见明显不良事件,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针对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获得成功,但因例数少,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价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入选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将其升级为CRT。观察手术前后患者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与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短,由术前的155.2±27.1ms缩短至130±15.0ms,p0.01。随访至术后6月,CRT有效率为68%(18/25例),LVEDD[(64.6±8.5)vs(57.56±9.5),p0.01]显著缩小,LVEF[(29.4±3.8)vs(32.5±4.1),p0.01]显著增加,SPAP[(46.6±12.8)vs(44.5±13.1),p0.01]也较前下降。结论对于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49.
1病例资料 例1,男,79岁,因"呼吸困难1周,伴黑朦3次"于2019年2月10日入院.20年前行二、三尖瓣膜置换术,规范口服地高辛、呋塞米、美托洛尔、华法林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等后疗效不佳.体表心电图(ECG)示: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心室率33次/min,QRS 11O ms;超声心动图(UCG):...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及术后二尖瓣反流(MR)是否改善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的反应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7年6月首次接受CRT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56例,根据基线MR程度分为无或轻度MR组(MR-组,73例)和中重度MR组(MR+组,183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