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对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纤维化肝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ormal diet group,ND组)、肝纤维化对照组(liver fibrosis group,LF组)和Bortezomib干预组(bortezomib group,Bor组),每组处死大鼠后收集肝脏标本,分别进行HE和Masson染色了解肝纤维化水平、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性、实时定量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发现Bor组的肝纤维化水平较LF组低;Bor组的NF-κB p65亚基阳性染色率(4.72±1.20)明显低于LF组(9.05±1.33)(P<0.05);实时定量PCR显示Bor组TGF-β1 m RNA相对表达量(0.96±0.23)明显低于LF组(1.64±0.26)(P<0.05);Western blo检测结果显示Bor组(1.34±0.06)明显低于LF组(1.72±0.14)(P<0.05).结论:Bor可以通过下调TGF-β1表达、降低核因子NF-κB的活性,减少肝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从而降低肝纤维化造成的肝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时NF—KB活性变化的意义。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梗黄试验组(Ja组),,la组通过胆总管结扎建立大鼠胆道梗阻模型。所有大鼠均于术后7d处死。采集血清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肝组织NF—KBp65含量。RT—PCR测定肝脏组织中TNF-amRNA水平。结果Ja组ALT水平明显高于sO组(145.7±33.5μmol/Lys40.7土7.3Nmoi/L,(P〈0.001),Ja组的TBIL和TBA水平较sO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均〈0.001)。da组的NF—KBp65亚基阳性染色率(15.5土4.3)明显高于s0组(5.14-1.9)(P〈0.001)。而RT-PCR发现Ja组TNF-a mRNA相对表达量(1.3士0.4)明显高于sO组(0.8土0.1)(尸〈0.001)。结论NF-KB在胆汁淤积早期呈高表达状态,其可能是调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重要通路,能为防止肝损伤提供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微创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 分为A组及B组,A组32例患者采取微创治疗,B组36例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3d血肿清...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MRI纹理分析在预测肝外胆管癌(ECC)的胆管外侵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MRI图像,以组织学诊断的胆管癌T分期级别来判定胆管外侵犯情况.使用MaZda软件从MRI图像中提取最佳纹理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特征进一步筛选,并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概率建立受...  相似文献   
105.
肝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化疗耐药是肝癌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作为具有复杂机制的多生物学功能的新分子,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过程,通过调控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肝癌的耐药机制。该文概述lncRNAs参与肝癌化疗耐药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解决肝癌化疗耐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小肠神经鞘膜瘤致肠梗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女 ,5 6岁 ,因“腹部包块半月 ,腹痛伴呕吐两天入院”。查体见中下腹略膨隆 ,脐下 3cm处扪及一包块 ,质韧 ,约 8×6× 4cm3边界清晰 ,活动 ,包块及腹部无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象 ,肠鸣音活跃。患者无寒战发热 ,无血便或柏油样便 ,既往史无异常。腹部卧位片提示“小肠不全性梗阻” ,入院诊断 :①腹部包块待诊 ;②肠梗阻。妇科会诊未能明确包块性质。入院后次日患者腹痛、腹胀现象加重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见明显肠型 ,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无好转 ,予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空加肠交界处肠管对系膜缘有一肿物约 8× 5× 3…  相似文献   
107.
补肾生血药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药对缺血后肢大鼠外周循环中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及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喂食补肾生血药,1周后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外周血培养的EPC(89.1±10.3/mm2)明显高于对照组(48.6±7.5/mm2)(P<0.01),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288.76±12.54)和VEGF表达(0.233±0.014)均高于对照组(224.84±5.87),(0.162±0.018,P<0.05),且外周血EPC数量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补肾生血药通过动员骨髓EPC的迁移、分化、促进局部的血管新生,达到改善供血目的。  相似文献   
108.
【摘要】目的:探讨MRI纹理分析评估肝外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20年03月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110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31)和无转移组(n=79)。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3.0T MRI扫描,于轴面T1WI、T2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使用MaZda软件手工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肿瘤的纹理特征(300种)。每种MRI序列利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及交互信息的方法分别选择30种最佳纹理特征。采用多层感知器整合三种MRI序列上选择的90种最佳纹理特征。以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重复操作100次,建立预测肝外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模型并评估其性能。结果:110例患者中31例被病理学证实有淋巴结转移,79例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病灶病理分化程度(P=0.036)及大小(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位放射科医师对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 (0.774~1.000,P<0.001),组间相关系数为0.93 (0.751~1.000,P<0.001),表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多层感知器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肝外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895(0.748~0.996),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3.4%(67.8%~100%)、85.0%(64.0%~100%)。结论:基于多层感知器的MRI纹理分析能较好地评估肝外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助于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并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9.
<正>我院自2006年11月~2012年11月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19~56岁。病程12个月~8年。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常规头颅CT,MRI增强扫描和鞍区冠状薄层扫描及垂体激素全项检查。临床表现:闭经、溢乳者18例、性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缺血小鼠肝脏再灌注早期浸润表达的情况。[方法]雄性C57/B6J小鼠在行肝脏部分缺血后,于再灌注15min,30min,1h,2h,4h分别处死收集肝脏标本,每个时间点7只,假手术组在相同时间点处死,每个时间点5只。用HE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CD4+,CD8+T细胞表达。[结果]中性粒细胞在再灌注2h时才出现明显浸润,而CD4+T细胞在再灌注30min就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同时CD4+T细胞的浸润于再灌注1h到2h达到高峰。在再灌注早期各时间点,CD8+T淋巴细胞在缺血区域未发现明显浸润(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结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CD4+T淋巴细胞先于中性粒细胞进入缺血区域,并可能对中性粒细胞浸润产生调节作用。CD8+T淋巴细胞在此过程中,未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