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通过相关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刺激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诱导及增强机体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与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息息相关,并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预后。通过对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信号转导机制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作为创伤后炎症反应程度及预后的预警指标,并可成为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的标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为揭示生脉注射液调理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创伤失血性休克组(B组)、生脉注射液治疗组(C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处死。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检测大鼠血常规,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含量。结果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机体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B组与A组比较,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8.890±0.387)×10^9/L vs(4.230±0.856)×10^9/L,P=0],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26.15±2.97)%vs(16.00±4.53)%,P=0],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68.57±5.23)%vs(76.617±4.9)%,P=0.001]。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C组与B组比较,白细胞明显下降[(6.29±0.758)×10^9/L vs(8.89±0.387)×109/L,P=0],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0.29±3.09)%vs(26.15±2.97)%,P=0.001],同时,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74.85±4.12)%vs(68.57±5.23)%,P=0.007]。创伤失血性休克后,B组与A组相比,大鼠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降低[CD3+:(31.17±4.00)vs(41.97±2.50),P=0;CD4^+:(10.49±1.42)vs(15.51±3.48),P=0.003],CD4^+/CD8^+比值降低[(0.97±0.09)vs(1.19±0.07),P=0],CD8+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5±5.94)vs(17.34±3.77),P=0.997]。大鼠处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C组与B组比较,CD3^+、CD4^+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CD3^+:(36.64±5.73)vs(31.17±4.00),P=0.001;CD4^+:(10.49±1.42)vs(13.94±2.02),P=0.008],CD4^+/CD8^+比值有所升高[(1.12±0.03)vs(0.97±0.09),P=0.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出现炎症反应和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用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通过单克隆抗体激活p75TNFR信号通路,观察对小鼠脑创伤后关键炎症信号转导通路p38MAPK活化水平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参照Feeney等的自由落体法制作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炎症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p38MAPK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注射了D8F2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 创伤后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组则低于创伤组,且更快恢复至正常水平.创伤后体内p38MAPK迅速激活至较高水平,治疗组则低于创伤组,且下降更快.结论 在小鼠脑创伤模型中D8F2能通过抑制p38MAPK活化,抑制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对脑创伤小鼠炎症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4.
髓细胞触发受体-1(TREM-1)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髓样细胞表面,其在触发和放大炎症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在感染后发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证实脓毒症的发生与TREM-1表达上调密切相关。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一部分,在治疗急症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就中药治疗脓毒症与髓细胞触发受体-1关系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在治疗危重型多发伤合并重度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问70例危重型多发伤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实验组各35例。观察临床症状和测定肝肾功能、血清IL-1β、IL-6、TNF-α、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后48h和D120h两组血清IL-1p、IL-6、TNF-α、PCT和hs-C1LP均有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O.05)。结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应用能有效降低危重型多发伤合并重度感染和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腹部创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2006年6月—2011年5月收治需手术治疗并输血的腹部创伤患者共386名。应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93例。研究组采用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对照组用同种异体输血。记录腹部创伤患者急救期的回收血量、洗涤血量和回输血量,分别监测其输血前、输血后1 h及输血后24 h生命体征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输血前、输血后24 h及输血后5 d 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研究组193例患者腹腔内积血和术中出血全部回收和回输成功,患者术中平均回收血量(2 196±620)mL,平均洗涤红细胞悬液量(5 172±615)mL,回收率为89.3%。对照组193例患者输血量400-2 200 mL,平均(910+276)mL。2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项监护指标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CD8+、CD4+/CD8+显著减少,研究组CD8+、CD4+/CD8+也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IL-6、IL-8均升高,但研究组与术前比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IL-6、IL-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腹部创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27.
王毅鑫  苏文利 《医学综述》2008,14(10):1470-1473
创伤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创伤后各种有害因素通过一系列信号途径将信息转导至细胞核,启动有关基因表达,引发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创伤后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创伤程度、预后的关系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MAPK信号通路是细胞外信号引起细胞核反应的重要通路,其在不同的水平和方式中对于创伤起着重要作用。现就临床研究方面从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创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创伤程度、预后关系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创伤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不同创伤程度患者体内p38MAPK活化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不同创伤程度患者在创伤后6 h内和第1、3和7天分别采集外周血,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白细胞中p38MAPK的活化(磷酸化)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液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 创伤6 h内患者血液中p38MAPK的活化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显著增加且达到高峰(P<0.01),并持续活化至第7天(P<0.05);创伤患者体内的TNFα和IL-6水平也显著增强(P<0.05),且都在创伤后第1天达到高峰(P<0.01),随后逐渐下降,在创伤后第7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p38MAPK的活化程度及TNFα、IL-6水平都随创伤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p38MAPK的活化水平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TNFα水平与IL-6水平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创伤患者体内的p38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p38MAPK活化引起炎症因子表达升高,表明p38MAPK信号通路在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 2 1例以严重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术后第 1天和第 14天分别测定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和CRP ,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 2周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D3+ 、CD4+ 和CD4+ CD8+ 等比术后第 1日明显增加 (P <0 0 5 ) ,CRP和CD8+ 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且无严重感染发生。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以严重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中运用是安全可行并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