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81篇 |
免费 | 627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4篇 |
儿科学 | 90篇 |
妇产科学 | 28篇 |
基础医学 | 297篇 |
口腔科学 | 71篇 |
临床医学 | 1499篇 |
内科学 | 816篇 |
皮肤病学 | 133篇 |
神经病学 | 142篇 |
特种医学 | 37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35篇 |
综合类 | 2948篇 |
预防医学 | 1316篇 |
眼科学 | 69篇 |
药学 | 1233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1328篇 |
肿瘤学 | 4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268篇 |
2022年 | 292篇 |
2021年 | 382篇 |
2020年 | 329篇 |
2019年 | 266篇 |
2018年 | 252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224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579篇 |
2013年 | 517篇 |
2012年 | 600篇 |
2011年 | 629篇 |
2010年 | 569篇 |
2009年 | 492篇 |
2008年 | 493篇 |
2007年 | 435篇 |
2006年 | 403篇 |
2005年 | 441篇 |
2004年 | 415篇 |
2003年 | 382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89篇 |
2000年 | 296篇 |
1999年 | 224篇 |
1998年 | 178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120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96篇 |
1988年 | 86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10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2年 | 4篇 |
1959年 | 7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中面颈联合射野与颈部射野衔接情况对颈部皮肤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39例首次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均予面颈联合野及单颈前野照射,根据衔接及射野交界移动的不同分为四组。第一组13例,在颈5椎体下衔接,照38Gy/19F后将射野下界上移1cm;第二组11例,在颈4椎体下衔接,照19次后射野下界上移1cm;第三组8例,在颈4椎体下衔接,照10次及照19次后均将射野下界上移1cm;第四组7例,在颈4椎体下衔接,照25次后射野下界才移动。放疗4~6周观察2、3级急性皮肤反应。结果四组上颈部反应分别为53.8%、45.5%、12.5%和100%,下颈部反应分别为84.6%、18.2%、25%、28.5%。第二组加第三组的平均值和第四组的上颈部反应分别为31.5%和100%,P0.01。第一组和第二组在下颈部的反应分别为84.6%和18.2%,P0.01,第二组和第三组上颈部皮肤反应为45.5%和12.5%,P0.01。结论移动野交界线和不移动时皮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动1次与移动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面颈野下界过低会造成下颈部皮肤反应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83.
虽然腹水是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是15%的腹水可以由肝外疾病引起,其中大约3%由心脏疾病引起,即通常所说的心源性腹水。大部分心源性腹水患者同时有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如何判断腹水为心源性腹水,以及由何种心脏疾病所致,都是临床需要注意鉴别的。虽然患者有心脏病史、症状和体征提示可以考虑心源性腹水,但是因为有腹水的肝肾患者可以同时伴发心脏疾病,肝肾疾病本身也可以直接引起心包积液、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心脏异常,所以有心脏疾病不等于就一定是腹水的惟一原因,仍然需要仔细鉴别。另外,即使心脏疾病引起腹水的诊断明确,偶尔在一些复杂病例中,也不排除同时合并腹膜炎或肿瘤性腹水,或者是系统性疾病引起多脏器受累(例如糖原累积症、脂质代谢障碍、血色病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咯血介入术及支气管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对咯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咯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使用CTA)和对照组(未使用CTA),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手术时间、术中曝光时间、对比剂使用量、导管...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晚1次,血塞通400 mg+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3%vs 31.3%,P<0.05)。治疗组PT、Fib、APT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指标均显著改善,除血小板聚集率外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血小板聚集指数显著改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6.
87.
88.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和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52例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对其临床症状(按Fontaine分型和踝/肱指数)的变化进行随访. 结果 52例共计112支病变血管,74支进行PTA及支架置入术,24支仅行PTA,14支未行处理,共置入87枚支架,支架均成功置入于髂/股动脉内,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随访1~24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例数分别是21、22和2例,5例无变化,1例下降1级(1例因1周后行膝下截肢术,不计入临床症状的随访);踝/肱指数术前为0.57±0.14,术后1、6、12和24个月分别为0.91±0.21、0.90±0.04、0.87±0.08和0.86±0.1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介入治疗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9.
机制微粒皮对皮肤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微粒皮机制作微粒皮对皮肤细胞的损伤情况。 方法 将微粒皮机与人工剪制的微粒皮分成A、B两组 ,以透射电镜分别对两组微粒皮边缘细胞进行观察 ;用酶法试剂盒测定两组微粒皮上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以3 H TdR掺入法观察微粒皮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选择2 0例烧伤患者进行两组微粒皮移植 ,观察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 :A组微粒皮边缘细胞损伤较轻 ;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B组 ;3 H TdR掺入率明显高于B组。A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 (P <0 .0 5 )。 结论 机制微粒皮对微粒皮边缘细胞的损伤轻 ,创面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90.
本科麻醉学教学课程负担较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的目光语、沉默语、面部表情、副语言等非言语行为与学生积极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麻醉专业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试讲制度、总结授课经验、注重非语言行为的累积、加强非言语行为的训练,逐渐形成授课教师优良的教学风格,从整体上提高麻醉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