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24篇
  2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标准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87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治疗。治疗后1周、2周,分别测颅内压(ICP)和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ICP低于对照组,GCS高于对照组,GOS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2.
【摘要】 目的 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关系,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影响。方法 选取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照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动脉压(80.2±6.6 VS 81.6±8.1 mmHg)、超敏C反应蛋白(3.1±1.3 VS 3.7±1.5 mg/L)、血同型半胱氨酸(14.1±3.1 VS 20.2±4.4 umol/L)、血小板活化因子 CD41(47.5±4.1 VS 54.5±3.9%)、CD62P(18.5±3. 1 VS 23.6±3.8%)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患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呈正相关(CD41 r=0.61,P<005;CD62P r=0.55,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增加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降血压和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同时还可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炎症与血小板活化。与单纯依那普利治疗相比,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更有效减少H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nm23-H2抗体对C6胶质瘤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及其磷酸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C6细胞常规培养后,按加入nm23-H2抗体的浓度分对照组(0 mg/L)、低浓度组(20 mg/L)和高浓度组(40 mg/L)3组,通过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法检测C6细胞中MMP-2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的变化。结果 Western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中,MMP-2表达量及其磷酸化程度随nm23-H2抗体浓度的增高呈降低趋势,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关系,3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MMP-2阳性细胞数为(61.60±6.60)%,低浓度组为(31.00±5.94)%,高浓度组为(17.57±6.15)%,3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23-H2对C6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起调节作用,使用特异性抗体对其拮抗后,MMP-2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νβ3(INTανβ3)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法 (SABC)检测 6 0例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标本中INTανβ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水平 ,并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INTανβ3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 3 38± 2 75、2 2 4 5± 15 72和 35 6 8± 9 7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INTανβ3与PC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γ =0 835 ,P <0 0 1)。结论 INTανβ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且其对胶质瘤的恶性增殖起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5.
艾文  谢培益  陈延伟  刘宗波  陈菲  苏又苏 《山东医药》2013,53(24):32-35,10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1型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组各15只和C、D组各10只,A、B组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70 mg/kg造模,C、D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缓冲液。B、D组给予阿托伐他汀5 mg/kg灌胃1次/d,A、C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监测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造模8周时超声检测心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取心脏组织,计算心脏重量与体质量的比值(HW/BW),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Western bol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结果造模2周后开始,A、B组体质量较C、D组显著降低(P均<0.05),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均<0.01);造模8周时,与C、D组比较,A组LVESD、LVPWD、HW/BW增加(P均<0.05),EF值降低(P均<0.05),B组较A组LVESD、LVPWD、HW/BW、EF值变化程度小(P均<0.05);Masson染色可见A组心肌纤维细胞增生明显,B组较A组增生减少(P<0.05)。A、B组心肌组织EGF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D组(P均<0.05),B组表达水平低于A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DCM大鼠心肌纤维化,该作用与其降低心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各方面的成绩斐然。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新的《工会法》应运而生。《工会法》的出台,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作用,对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工会法》的出台,促使了工会组织需要进一步进  相似文献   
47.
艾文婷  姜保周  梁磊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58-3060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36例年龄≥65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在试验前10 d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相关病因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200 mg,口服,3次/d.根据患者情况,7d后改为200 mg,2次/d.7d后,再改为200 mg,1次/d,维持到患者心律失常控制,而后给予每天50 mg维持,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1.47%、92.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47%、92.65% (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能够显著控制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又不会促发心律失常的药物.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生长活性。方法 观察了5例原代培养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及U2 5 1细胞株的形态学变化,绘制生长曲线,并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5例原代培养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及U2 5 1细胞株其生长曲线各不相同。GBM细胞形态多样,增长最快的细胞系常显示较多的形态一致性和PCNA的高表达。结论 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PCNA的表达可以较好的反映GBM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49.
TBL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文章简要介绍TBL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发展过程及基本实施方案,同时简述TBL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旨在使医学教育工作者较全面了解TBL,以促进TBL在我国医学教育中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CTP)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73例,不稳定斑块组116例和无斑块组77例,另选择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ⅠCT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水平。结果:梗死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血清ⅠCTP、MMP-2和MMP-9均显著升高,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仅血清ⅠCTP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单侧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CT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