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9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96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174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388篇
内科学   306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75篇
综合类   866篇
预防医学   353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342篇
  3篇
中国医学   347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拔除腭侧埋伏牙的简单办法。方法:对10例腭侧埋伏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后拔除。结果:10例患牙均顺利拔除。正畸牵引导萌平均时间3.5个月,拔牙平均时间27.1mi n,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正畸导萌后再拔除腭侧埋伏牙是可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3例胫骨近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骨折复位后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血管行断端直接吻合或大隐静脉逆转吻合术,神经损伤行神经松解。结果本组血管吻合后均持续畅通,创面在术后4周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1~2年,患肢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胫骨近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早期正确诊断与尽快恢复肢体的血液循环对挽救肢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NCAVF)的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收治13例NCAVF,其中6例为单瘘口,7例为多瘘口;采用球囊辅助Glubran胶栓塞4例,弹簧圈辅助Glubran胶栓塞7例,单纯使用Glubran胶栓塞剂栓塞2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8例一次完全栓塞瘘口;3例分两次完全栓塞瘘口,1例分三次完全栓塞瘘口,1例三次栓塞后仍有部分瘘口残留。术后随访3个月~2年,12例复查DSA示11例瘘口完全栓塞,1例多瘘口大部分栓塞,但症状明显缓解;1例小儿患者,家属拒绝复查DSA,术后1年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应用Glubran胶栓塞治疗NCAVF可以直接准确地堵塞瘘口,恢复正常的脑血液循环;在高流量瘘口栓塞中,使用球囊或弹簧圈辅助可以降低瘘口的血流速度,有利于栓塞瘘口。  相似文献   
114.
T1 mapping技术可通过测量心肌组织的T1值直接反映心肌病变,能够在疾病早期诊断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并有助于显示常见心肌疾病的晚期弥漫性病变。介绍T1 mapping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序列,并就其在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和保留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等疾病中评估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观察主动应用吗啡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 患者呼吸困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3例因明显的呼吸困难加重而住院治疗的IPF患者依入院先后顺序被分为观察组 (16例) 和对照组 (17例)。对照组给予呼吸支持、 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主动予以低剂量吗啡1 mg皮下注射, 每日3次, 住院期间全程给予。观察记录2组患者间入院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 (VAS) 评分、 住院时间、 住院期间呼吸困难急性发作次数和累计糖皮质激素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入院时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入院后第4天、 出院前2 d及出院时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 (P<0.05); 2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次数、 糖皮质激素累计处方剂量均较对照组减少 (P<0.05); 2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相关不良反应, 观察组便秘比例大于对照组, 恶心比例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主动应用吗啡治疗有助于缓解IPF相关呼吸困难,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6.
目的:从推进实施分级诊疗的视角,对比分析广西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与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对广西相关年份的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广西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均呈增长趋势,但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在人员数量、学历及职称构成等人员质量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优势资源仍有向医院汇集的态势。结论:广西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分级诊疗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建议政府加大基层卫生人力供给、改革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加快推进医联体改革,引导卫生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  相似文献   
117.
基于集中指数与基尼系数的广西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西2013—2016年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为优化配置全科医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集中指数与基尼系数对广西全科医生配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广西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配置不匀衡,存在倾向于经济发达区域的不公平,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优于按地理配置的公平性,区域间差异明显。结论:强化政府主导功能,持续加大对全科医生发展的投入,引导全科医生配置向经济欠发达及边远地区倾斜,增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多种CT征象对胃癌浆膜外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73例患者的术前CT检查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有无浆膜外侵犯分为浆膜外侵犯阳性组96例(阳性组)和浆膜外侵犯阴性组77例(阴性组),对比分析亮线征、浆膜面毛糙、索条、膨隆、结节、脂肪浑浊及血管异常等CT征象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异。结果 阳性组中亮线征、浆膜面毛糙、索条、膨隆、结节、脂肪浑浊及血管异常等CT征象的出现率分别为35.42%、96.88%、86.46%、64.58%、40.63%、68.75%、26.04%,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胃癌浆膜外侵犯的CT征象中,亮线征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7.40%、94.44%,浆膜面毛糙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6.88%、93.88%,浆膜面索条的符合率、比值比和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分别为83.24%、12.767、0.828(P<0.001)。多种CT征象联合诊断胃癌浆膜外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1)。结论 亮线征、浆膜面毛糙、索条、膨隆、结节、脂肪浑浊及血管异常等CT征象对胃癌浆膜外侵犯有诊断价值。浆膜面索条的诊断性能较好,多种CT征象联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9.
栀子金花汤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大鼠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栀子金花汤对腹腔感染导致脓毒症大鼠炎症介质的影响,评价中药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意义。方法:88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结合组,其中各药物治疗组再按用药时间分为12、24和48 h 3个时间点。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各组均于术前2 h及术后每日2次给予相应药物干预。于各时间点取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E-选择素、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Fbg显著下降,TNF-α、IL-6、E-选择素均显著升高(P均〈0.05)。分别与中药组和西药组同时间点比较,中西药结合组能显著降低TNF-α、IL-6、E-选择素水平,升高Fbg水平(P均〈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能显著升高血浆Fbg水平,以48 h最为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药栀子金花汤结合常规的西药治疗脓毒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9年6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7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3例(7.26%)。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吻合口距肛门距离(<3 cm,P=0.043)、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P=0.001)、不全性肠梗阻(P=0.004)、糖尿病(P=0.003)、术后使用解痉药物(P=0.003)及术后腹泻(P=0.002)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BMI,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吸烟、饮酒史,术前合并症(高血压、心脏病),术前是否存在贫血,手术方式,是否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是否肛管减压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低蛋白、不全性肠梗阻、糖尿病史、术后未使用解痉药物及腹泻是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平稳,术后予解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