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以携带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观察HIF-1α和GFP在NSCs中的表达以及对N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HIF-1α基因转染的N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利用携带HIF-1α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N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NSCs的形态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NSCs及其诱导分化后的GFP表达情况;观察HIF-1α基因在NSCs中的表达;并检测NSCs的细胞活性.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诱导后分化细胞的特异性蛋白巢蛋白(Nestin)、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重组腺病毒转染NSCs后外源性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有持续稳定表达;转染后的NSCs的形态学、细胞活性和分化能力等与未转染的NSCs无明显差异(P>0.05);检测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微丝蛋白和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证实转染后的NSCs仍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NSCs转染携带HIF-1α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后能够持续、稳定地表达HIF-1α和GFP,生物学特征正常.  相似文献   
122.
罗海彦  胡长林 《中成药》2007,29(8):1214-1217
急性炎症反应是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最常见的机制之一,在急性脑梗死损伤的早期主要是以脑血流量减少和能量衰竭为主,数小时后则是由兴奋性毒性诱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3.
陈秀  吴万福  胡长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2):1256-1259,1319
目的:探讨缺氧性脑损伤后亚临床癫痫发作及其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缺氧组,以8%氧氮混合气体缺氧,通过监测大鼠脑电活动,又将缺氧大鼠分成亚临床发作组与非亚临床发作组、分别用Nissl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等技术观察皮层、海马的神经病理学改变以及检测海马组织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结果:大鼠缺氧损伤后部分大鼠出现尖波、尖慢波和棘波,痫样放电的发生率为19.67%.较非亚临床发作组,亚临床发作组海马CA1、CA3区、颞叶皮质神经元脱失明显(P<0.05).亚临床发作组GFAP表达明显增强,以海马为著,与非亚临床发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年大鼠缺氧性脑损害后可出现痫样放电,并与脑内GFAP表达增加和神经元脱失有关.  相似文献   
124.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大鼠尾状核出血动物模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血肿周围组织IL-1β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脑出血灶周围区IL-1β在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IL-1βmRNA和IL-1β反应阳性细胞和IL-1β浓度在发病早期(4h内)即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3d后开始下降,7d仍有少量表达,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IL-1β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以脑水肿周围组织的继发性炎性损伤,在脑出血后采取有效的抗炎性细胞因子治疗可能减轻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和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机制的作用,并观察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影响。方法 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均在降纤、抗凝、脑细胞活化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3个月,每位患者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RP、sICAM-1、P-选择素、MCP-1、MMP-9、血脂等的变化,同时经颈动脉彩超观察其硬化斑的变化。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患者血清CRP、sICAM—1、P-选择素、MCP-1、MMP-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彩超观察显示,治疗后动脉硬化斑块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浓度,从而减轻对血管内皮的炎症损害作用,进一步恢复内度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能稳定斑块。提高临康疗效.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研究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在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周围带不同时相点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缺血2 h再灌注4、24、72 h和7 d的syndecan-1阳性细胞的分布部位、数量及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yndecan-1免疫活性在皮质部位和皮质下结构表达明显;脑缺血2 h再灌注4 h可见梗死核心区的syndecan-1表达开始减少,24 h明显减少达高峰,72 h和7 d梗死核心区未见syndecan-1表达;脑缺血2 h再灌注4 h周围带的syndecan-1表达开始减少,24 h减少达高峰,到72 h脑梗死周围带的syndecan-1表达增加,7 d时梗死区周围带syndecan-1表达基本恢复;syndecan-1的表达和脑梗死周围带炎性细胞的浸润有一定的关系.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周围带syndecan-1表达减少,可能是炎性细胞浸润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7.
背景:脑缺血卒中的病理机制复杂,实施“鸡尾酒”方案可能是有前途的研究。目的:研究复方阿魏酸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地点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健康成年Wistar大鼠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尾部放血并重复缺血再灌注的脑缺血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丹参药液或复方阿魏酸药液灌胃5d。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组织内皮素-1(Endothelin-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eitonin gene—related pepfide,CGRP)、丙二醛、能量代谢、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及病理组织学的观察。结果:模型组ET-1、丙二醛含量最高,CGRP最低,存在能量代谢紊乱。复方阿魏酸高剂量组脑组织[ET-1(0.73&;#177;0.04)ng/g]、乳酸[(16.28&;#177;1.1)μmol/g]、丙二醛[(116.8&;#177;7.55)nmol/g]含量明显降低,ATP[(18.22&;#177;0.83)μg/g],CGRP[(1.62&;#177;0.13)ng/g]、Na^+-K^+-ATP酶活性[(747.82&;#177;63.94)nkat]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复方阿魏酸的以上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其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药物丹参。复方阿魏酸治疗组大脑皮层HSP70表达明显增强,大脑缺血损伤程度有减轻。结论:复方阿魏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拮抗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等多环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8.
目的:通过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 E)基因多态性的测定,了解其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及斑块易损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将238人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Apo E基因多态性、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测定,分析ε4等位基因与斑块易损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ernal-media thickness,IMT)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结果:1易损斑块组ε4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高(χ2=5.78,P=0.020)。2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平均IMT较非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为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调整年龄、性别、血脂等相关因素后,ε4依然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相关因素。4ε4等位基因携带者Hs-CRP(t=4.868,P=0.000)、MCP-1(t=7.223,P=0.000)较非ε4等位基因携带者高。结论:Apo 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易损斑块的概率更高;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体内炎性活动强于非ε4等位基因携带者。Apo E基因遗传多态性除了通过调节血脂来介导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影响体内慢性炎症状态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9.
PI3K/AKT信号通路与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PI3K/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存活信号通路,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0.
缺氧性脑损伤对大鼠癫痫敏感性和脑内PSD-95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缺氧性脑损伤后癫痫发作敏感性及其与PSD-95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以8%氧氮混合气体建立大鼠缺氧性脑损伤模型,腹腔注射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 PTZ) 10 mg/(kg·5 min)和35 mg/(kg·2 d)点燃大鼠,检测其癫痫敏感性的改变.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大鼠颞叶皮层、海马和中脑神经元脱失的病理学改变以及脑内PSD-95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氧损伤后大鼠癫痫敏感性明显增强.缺氧大鼠和缺氧后PTZ致痫大鼠海马CA1区、颞叶皮层和中脑神经元不同程度的脱失,缺氧大鼠脑内PSD-95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成年大鼠缺氧性脑损害后癫痫敏感性增强,可能与神经元脱失以及脑内PSD-95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