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1临床病例病
例1.女,30岁。自然流产2次。孕3产1,第一胎正常产,男孩,现7岁,智力及表型均正常。第二、三胎均于孕40+天自然流产。后两次孕间隔半年。孕期无疾病及服药史,无毒害物接触史。同胞2人,其弟为抱养。其母有自然流产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6,XX,t(8;14)(p21;q11.2)病例2.女,24岁。胎停育3次。孕4产0,第一胎良性葡萄胎,第二、三、四胎均于孕2+月胎停育。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究妇产科护士真实型领导感知、组织氛围与工作嵌入的相关性,并建立以组织氛围为中介变量的关系模型。方法:选取河南省开封市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妇产科护士347人,采用真实型领导行为量表、组织氛围量表以及工作嵌入量表进行测量,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真实型领导感知得分为(3.69±0.71)分、组织氛围得分为(3.67±0.72)分、工作嵌入得分为(3.44±0.71)分;护士真实型领导感知与组织氛围、工作嵌入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5和0.444,P<0.01),组织氛围与工作嵌入呈明显正相关(r=0.485,P<0.01);护士真实型领导感知与组织氛围对其工作嵌入均具有直接影响(P<0.01),且真实型领导感知可通过组织氛围影响其工作嵌入(P<0.01)。结论:妇产科护士长应培养其真实型领导风格,为组织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从而加深护士与科室的情感联系,增强其工作嵌入度。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在养育和照料患儿过程中亲职压力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78名儿童及其母亲(n=78),研究基线时使用0~6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估儿童的发育商、适应行为、疾病严重程度、行为问题;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SI-SF)评估孤独症儿童母亲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及亲职压力水平.分别在研究3个月和研究6个月时再次使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SI-SF)对母亲亲职压力进行评估.结果:3个月与6个月时,母亲的亲职压力指标简表中亲职压力总分[(101.9±17.9),(99.9±17.6) vs.(103.1±18.6)]、亲职愁苦得分[(35.3±9.4),(33.7±8.5)vs.(36.9±8.3)]均低于基线(P<0.05);3个月时困难儿童得分高于6个月时得分[(34.6±8.1)vs.(32.5±7.2),P<0.05],但与研究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显示,6个月中母亲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得分呈下降趋势(P<0.001),与基线相比,3个月、6个月时母亲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的得分每隔3个月分值降低1.19.基线时,孤独症儿童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得分与母亲的PSI-SF得分呈负相关(β=-0.20,P<0.01),儿童的CARS(β=0.92,P<0.01)及母亲的CES-D(β=0.69,P<0.01)、SAS (β=0.89,P<0.01)均与母亲的PSI-SF得分呈正相关.儿童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得分(β=-0.02,P<0.05)及母亲的SAS得分(β=0.1,P<0.01)与6个月时的母亲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得分仍然相关.结论:孤独症儿童母亲存在较高的亲职压力,母亲焦虑程度越高、儿童适应行为能力越低时母亲亲职压力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44.
45.
张凤英 李舍予 李玲利 崔金波 田亚丽 李玲 李芸 杨婕 刘春娟 胡艳杰 俞静 刘雨薇 刘振谧 张猎 卿平 王星月 胡晓林 杜亮 王雨宁 陈鑫容 郝秋奎 李幼平 孙鑫 李为民 李卡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3):252-25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控制疾病传播中肩负巨大责任。本紧急推荐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本次疫情实际情况,就高校学生管理防控中的4个关键问题进行循证推荐,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工作人员合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建议高校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应:①停止集中课堂教学;②合理开展防疫知识培训;③鼓励戴口罩,但反对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N95口罩进行个人防护;④强调手卫生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 相似文献
46.
47.
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本文在回顾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指引下护理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从建设中国特色护理学的思政育人理论体系、探索构建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轴线的护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护理+”交叉学科集群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全方位优化护理人才布局、以一流科研平台为支撑、创建护理创新拔尖人才孵育基地等方面提出对未来一流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