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82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药学 | 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右手背可见一1.4cm×2.5cm结节,边界清楚,中央为肤色,周边呈棕红色图1单发性肥大细胞瘤患儿手背部皮损真皮内有许多胞质内有紫红色异染颗粒的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400图3单发性肥大细胞瘤患儿皮损组织病理像表皮下水疱形成,疱液中有嗜酸粒细胞和纤维蛋白网,水疱下真皮有细胞浸润HE染色×400图2单发性肥大细胞瘤患儿皮损组织病理像患儿女,5个半月。主诉:右手背皮肤结节、水疱、血疱,伴全身反复出现红斑、风团5个半月。现病史:患儿出生时,右手小指掌指关节伸侧有一绿豆大结节,摩擦后肿大,表面起水疱、大疱或血疱,曾多次到医院就诊,经穿…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在初治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44例HBV相关ACLF患者、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名健康对照者(H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CD39+Treg细胞频率、CTLA-4+Treg细胞频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对上述44例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随访,动态观察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CD39+Treg细胞频率、CTLA-4+Treg细胞频率及血清IL-6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 HBV相关ACLF组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CD39+Treg细胞频率、CTLA-4+Treg细胞频率、血清IL-6水平均高于CHB组、健康对照组(P均<0.01)。HBV相关ACLF组中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分别与Scr、MELD分值呈正相关(r=0.333,P<0.05;r=0.388,P<0.01);血清IL-6水平分别与TBIL、Cre、MELD分值、MELD-Na分值呈正相关(r=0.470,P<0.01;r=0.454,P<0.01;r=0.520,P<0.01;r=0.506,P<0.01),与Na+呈负相关(r=-0.348,P<0.05)。HBV相关ACLF组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血清IL-6水平基线值较高的患者3周内均死亡。3周随访显示好转组患者MELD分值、MELD-Na分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清IL-6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无效组患者MELD分值、MELD-Na分值呈逐渐上升趋势,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呈先短暂上升后逐渐下降趋势,血清IL-6水平呈先逐渐上升后短暂下降趋势。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体内存在免疫紊乱,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血清IL-6水平基线值高的患者预后差,3周内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呈上升趋势、血清IL-6水平呈下降趋势的患者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Brunnstrom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阐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BrunnstromⅠ-Ⅱ期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2例;Brunnstrom Ⅲ期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卒中康复治疗,治疗组加做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和8周评估各组患者腕背伸肌最大表面肌电值和主动活动度(AROM),并进行上肢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腕背伸肌表面最大肌电值治疗8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高于同期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Brunnstrom Ⅲ治疗组腕背伸肌表面最大肌电值治疗4周时开始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Brunnstrom Ⅲ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8周开始提高(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治疗8周开始增加(P<0.05),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明显高于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Brunnstrom Ⅲ治疗组和对照组腕背伸肌AROM治疗4周时均明显提高(P<0.01,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FMA评分治疗8周时明显提高(P<0.05),且高于同期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BrunnstromⅢ治疗组FMA评分治疗4周开始提高(P<0.05),BrunnstromⅢ对照组治疗8周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runnstrom Ⅲ治疗组明显高于Brunnstrom Ⅲ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增加脑梗死患者腕背伸肌肌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84.
85.
北京地区285例女童外阴阴道炎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原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生殖道易感支原体和沙跟衣原体、淋球菌等病原体与女童外阴阴道炎的关系,了解与性传播疾病(STD)相关病原体在女童外阴阴道炎感染病原中所占的比例。方法采集285例外阴阴道炎及128例健康对照组女童外阴拭子标本,采用nPCR技术对所有标本进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发酵支原体(Mf)、穿透支原体(Mpe)检测。结果病例组的285例标本中,STD相关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59,65%。单一病原体感染阳性检出率为37.54%;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6.84%;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为5.26%。对照组128例标本中,7例为阳性检出标本,总检出率为6.25%,其中Uu5例、Mh2例。与对照组相比,Ng(P〈0.01)、Ct(P〈0.01)、Uu(P〈0.01)、Mg(P〈0.01)、Mf(P〈0.05)、Mpe(P〈0.01)在外生殖道的定植与女童外阴阴道炎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一些与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原体是引起女童外阴阴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并存在多病原体协同感染的情况。Mg、Mf、Ng在外生殖道的定植与季节有相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儿童泌尿生殖道支原体、Ct感染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6.
87.
质粒载体介导CD基因对喉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含酵母菌自杀基因CD的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CMV.CD,并利用该载体进行喉癌Hep-2细胞株转染研究,体外实验观察前体药物5-FC对稳定表达CD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RT-PCR从酵母菌RNA内扩增出CD基因全长CDS序列,将其定向克隆到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CMV中,重组体质粒经XhoI/HindⅢ双酶切鉴定,并对重组体中的CD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将鉴定好的阳性重组质粒pcDNA3.1(-)CMV.CD运用电穿孔法转入喉癌Hep-2细胞中.经300~600
μg/mlG418正筛选14 d和10 μg/ml前体药物5-FC负筛选,获得稳定表达CD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株,提取该细胞株细胞的总RNA,经RT-PCR鉴定CD基因的表达.MTT法观察不同浓度5-FC对稳定表达CD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及转染空白载体pcDNA3.1(-)CMV的对照组喉癌Hep-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阳性重组质粒pcDNA3.1(-)CMV.CD经XhoI/HindⅢ双酶切后获得5353
bp的片段及496 bp的插入片段,DNA自动序列分析证明重组体质粒含完整的477
bp长的CD基因CDS序列.RT-PCR从转染细胞总RNA中扩出453 bp的预期片段.当添加不同浓度的5-FC时,表达CD基因的Hep-2细胞不同程度地被杀死,而对照组的细胞几乎未受到影响,两组细胞的相对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CMV.CD,建立了稳定表达酵母菌CD基因的喉癌表达CD基因的Hep-2细胞株,表达CD基因的Hep-2细胞可以被5-FC杀死. 相似文献
88.
1994年9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暴发了一次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累及21匹马及2人,两周内14匹马、1人死亡。研究者从感染组织分离出一种新型副粘病毒,命名为马源性麻疹病毒(EMV equine morbillivirus)。它引起的急性致死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肺水肿、间质性肺炎、脑炎等。近两年澳大利亚已报导两次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