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舒丽其能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104例IB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逍遥散加减联合舒丽其能(治疗组)54例及舒丽其能(对照组)50例,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和不良反应进行评分,并随访3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0%,无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4%,对照组复发率为36.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中脘、胃俞配伍和内关、公孙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 5 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 2组针刺 ,均采用捻转补法及小幅度震颤 1min ,每 5次为 1个疗程 ,连续 3个疗程 ;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NO水平。结果 :中脘、胃俞配伍组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 (4 .3 2± 0 .1 3 ) μmol/L ;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 (6.1 4± 0 .2 9) μmol/L ;治疗前后统计学比较 ,P <0 .0 1。公孙、内关配伍组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 (4 .3 5± 0 .1 8) μmol/L ;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 (6.0 2± 0 .1 1 ) μmol/L ,治疗前后统计学比较 ,P <0 .0 1。 2组之间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中脘、胃俞俞募配伍法及公孙、内关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获效可能与NO变化有关 ,但 2种不同配伍方案之间对疗效和NO变化的影响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15.
胡氏运用夹脊穴经验浅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夹脊一名首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的描述。“夹背脊大骨之中 ,去脊各一寸”(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位置所在。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0 .5寸 (同身寸 ) ,与背俞穴相平行 ,共三十四个 ,是十四经以外的经外奇穴 ,后世又有人加入颈夹脊。本文所论述的夹脊穴包括颈夹脊在内 ,共四十六个穴 ,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胡玲香副主任医师多年临床实践 ,证明夹脊穴具有针刺安全 ,治疗范围广泛 ,疗效显著的特点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夹脊穴(颈2~7、腰1~5夹脊)辨证取穴配合上肢天宗、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治疗中风病250例,并与传统治疗方法取阳明经穴为主(合谷、曲池等)作对照,结果治疗组250例中,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00例中,总有效率为82%.两组间疗效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