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并发急性肺水肿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大庆油田总医院烧伤科收治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均确诊为烧伤早期合并急性肺水肿,并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结果:50例肺水肿患者有33例在1小时内症状得到缓解,有16例患者症状在2小时内得到缓解,呼吸频率及心率均减慢,听诊肺部啰音或哮鸣音基本消失,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分压基本恢复正常[1],复查X线胸片阴影消失。有1例患者死亡,为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结论:患者烧伤后发生肺水肿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因此要求早期诊断并进行早期的综合治疗,是救治肺水肿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208例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两组均予降颅压、平衡水电解质、营养神经、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常规治疗,此基础上观察组予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为6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6个疗程。记录两组精神、神经、智能评分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精神、神经及智能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3.
94.
背景: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是由高温引起的广泛内皮细胞损伤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是凝血功能异常,而血管内皮病变在重度中暑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观察热射病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相关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方法:选取12只普通级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体质量15-2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及热射病组,每组6只。热射病组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度中暑猪模型,而常温对照组小猪置于恒温恒湿气候舱中。采集两组实验前、后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取相同部位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两组标本病理损伤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冠状动脉及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常温对照组实验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及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热射病组实验后红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高于实验前,且高于常温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实验前,且低于常温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常温对照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微血管组织病理结构正常;热射病组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轻度水肿,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可见血栓形成、内皮细胞脱落、坏死,数量减少;肺微血管弥漫性出血、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常温对照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组织观察到内皮细胞浆膜上有数量较多、呈棕黄色线状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热射病组内皮细胞浆膜上染色数量明显减少,或表达缺如,呈浅黄色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弱阳性表达;热射病组血管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常温对照组(P<0.05);⑤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热射病组冠状动脉组织可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热射病组肺组织可见少量细胞核及线粒体肿胀;⑥提示热射病可导致小型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且以微小血管损伤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95.
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左侧胸部及双上肢出现红斑和水疱,伴疼痛7天。7天前,患者左侧胸部及双上肢无明显诱因同时出现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  相似文献   
96.
背景:上颌窦黏膜形变温和均匀是减少骨挤压式上颌窦提升手术中黏膜穿孔的重要因素。目的:比较两种直径种植体对上颌窦黏膜形变的影响。方法:在ANSYS有限元软件的特定单元中分别建立直径4.1mm和4.8mm的ITI种植体与厚0.3mm的上颌窦黏膜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上颌窦提升手术抬高黏膜,根据大变形理论计算不同提升高度黏膜表面Vonmises应力值。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最大Vonmise应力发生在黏膜中心,最小Vonmise应力发生在黏膜边缘。两种直径种植体对黏膜中心作用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黏膜边缘作用力,直径4.8mm种植体较4.1mm种植体具有更加均匀温和的作用力。因此,在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直径4.8mm的种植体更适合用于骨挤压式上颌窦提升手术。  相似文献   
97.
目的对三种不同浓度的贝克曼液体质控品用于载脂类等室内质控项目的评价。方法测定备选液的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直接胆红素和胱抑素C的含量,并计算月份的累积变异系数。结果三种不同水平贝克曼液体质控品(Level1、Level2、Level3)中7种物质含量测得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载脂蛋白A1(mg/dl)98.0~207.0;载脂蛋白B(mg/dl)64.0~140.0;脂蛋白a(mg/dl)27.0~56.0;前白蛋白(mg/dl)16.6~32.8;腺苷脱氨酶(U/L)2~3;直接胆红素(μmol/L)2.4~13.5;胱抑素C(mg/L)0.38~0.72。其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前白蛋白、直接胆红素和胱抑素C的累积变异系数分别为:7.60%~15.70%;4.69%~6.88%;3.14%~6.38%;5.34%~5.40%;9.26%~12.29%;4.17%~7.32%。结论三种水平的腺苷脱氨酶含量低,不适合用于质控品;胱抑素C和前白蛋白无高值浓度,实际工作中可用Level1和Level3作为室内质控品;直接胆红素以及载脂蛋白A1累积变异系数较大,用于室内质控品时,注意靶值的偏倚;载脂蛋白B、脂蛋白a含量及稳定性适合用于室间质控品。  相似文献   
98.
杜倩  吴铭  倪璐卿  丁芬  范先鹏  胡玲玲 《中国药房》2012,(25):2365-2366
目的:制备水合氯醛β-环糊精包合物干糖浆剂并建立测定该制剂中水合氯醛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水合氯醛β-环糊精包合物,湿法制粒法制备干糖浆剂;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正己烷)法测定制剂中水合氯醛含量,色谱柱为Rtx-1毛细管柱,氢离子火焰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200℃。结果:所制制剂为白色颗粒,其鉴别和检查等符合相关规定;水合氯醛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5~25mg.mL-1(r=0.9990),回收率为99.24%,RSD=1.14%(n=6)。结论:制剂制备方法简单、可行。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血浆3-硝基酪氨酸(3-NT)浓度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测入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将其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C,37例)、血管性痴呆组(VD组,41例)、AD组(48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测定3组患者的血浆3-NT浓度,并对AD组患者的血浆3-NT浓度与MMSE得分及各个认知领域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C组、VD组、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分别为(55.09±9.63) nmol/1、(70.42±11.45) nmol/1、(119.46±21.82) nmol/1,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明显高于NC组、VD组(均P<0.05);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与MMSE得分成明显负相关(r=-0.638,P<0.05);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与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能力均成明显负相关(均P<0.05).结论 血浆3-NT浓度测定有可能作为判断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生化指标,亦可作为AD与VD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 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阿托伐他仃、阿司匹林,奥拉西坦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14天,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1%(P<0.05).生活能力评定治疗组独立及轻度依赖率7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9%(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