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静脉血栓栓塞症可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相应的机体变化。骨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血栓栓塞症风险较高,目前国内尚无防治共识可供借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织全国三十多位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南或共识,总结骨肿瘤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风险因素、诊断流程及防治措施,形成本共识。该共识的实施有望提高国内相关医师对骨肿瘤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1]。一般来说,RA可以出现在任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腕关节往往是最初也是最常受累部位[2]。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可累及其他关节,例如脊柱。尽管胸腰椎也会受累,但颈椎是RA在脊柱中最好发的部位[3]。文献报道9%~88%的RA患者会累及颈椎,甚至有学者认为颈椎是仅次于手和足的RA好发部位,在所有RA患者中出现颈椎RA的比例超过50%,而RA病程进展至颈椎受累通常会经过平均十年的时间[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距骨颈骨折螺钉自距骨内侧壁安全固定时螺钉安全通道的建立。方法 限定志愿者年龄20~60岁,男性身高165~185 cm,女性身高155~175 cm,体质指数(BMI)< 25,既往踝、足部无骨折病史,非重体力劳动及长期站立工作者,X线片证实无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共获得男性33名,年龄21~59岁,平均43.7岁,身高168~184 cm,平均176.0 cm;女性22名,年龄22~60岁,平均43.2岁,身高158~172 cm,平均165.4 cm。对所有志愿者的踝部及足部进行CT扫描,将重建层厚为0.75 mm的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存入光盘,使用SuperImageTM Orthopedics Edition1.1软件对图像进行显示和三维重建。测量距骨颈和跗骨管的高度,建立螺钉进入跗骨管的模型;模拟螺钉自距骨内侧壁远端中1/3和下1/3两点置入,并沿两条不同的方向走行,测量螺钉的最大长度及角度;最后使用SPSS 1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获得距骨颈和跗骨管的高度值,同性别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距骨颈和跗骨管高度均大于女性;获得螺钉自距骨颈穿出进入跗骨管的模型;获得以距骨内侧壁远端中1/3和下1/3为入点、自不同方向置入时螺钉的长度值和角度值;以距骨内侧壁远端中1/3为入点时螺钉固定的夹角较以距骨内侧壁远端下1/3为入点时明显更大;;计算出螺钉不同固定方向的长度、角度的安全范围。 结论 螺钉固定时应避免对距骨血运造成进一步破坏;距骨内侧壁中1/3是螺钉固定的良好入点;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与距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相结合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用于阴道黏膜消毒产品的毒性,以评价其使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动物试验方法,对41种用于黏膜消毒产品的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主要成分为碘伏类、醋酸洗必泰、季铵盐类、中草药和其他类的41个消毒产品,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观察期内,均未发现试验动物有明显中毒反应,试验动物解剖未发现组织和脏器有异常病变。所试验的41种用于黏膜消毒的产品小鼠急性经口LD50均>5000 mg/kg体重,属实际无毒级。阴道黏膜刺激试验,碘伏类产品通过率为86.7%;醋酸氯己定类产品通过率为72.7%;季铵盐类产品通过率为83.3%;含中草药的产品通过率为80.0%;其他类产品通过率为75.0%。结论大部分用于阴道黏膜的产品属实际无毒级,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肿瘤刮除植骨重建治疗股骨颈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8月采用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股骨颈肿瘤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768岁,平均34岁.软骨母细胞瘤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结构不良3例,骨囊肿3例.7例有病理性骨折,5例骨皮质变薄.按国际保肢协会股骨颈肿瘤分区H1区1例、H2区4例、H1,2区7例.前外侧Smith-Peterson入路行肿瘤刮除植骨,外侧Watson-Jones入路行内固定.内固定采用解剖钢板10例,经皮空心螺钉2例.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12~68个月,平均35个月.患者疼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无病理性骨折、股骨头坏死、关节退变.1例出现股骨外侧皮肤麻木,术后6个月自行缓解;1例出现外展无力.11例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前屈120°~135°,后伸9°~15°,外展30°~45°.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27~30分,平均29.2分.结论 前外侧"SP"入路可以充分暴露肿瘤部位,手术视野清晰,刮除彻底,复发率低;外侧"WJ"入路易于植入内固定,防止术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股骨颈骨折采用前外侧"SP"与外侧"WJ"联合入路肿瘤刮除植骨重建的近期疗效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surgical procedure of combined anterior-lateral and later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tumors of femoral neck.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bone tumors of femoral neck treated in Tianjin Hospital were included from July 2005 to August 2009. Of the patients, 12 who were treated with curettage and bone graft through combined anterior-lateral and lateral incision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7 males and 5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4 years ranging from 17 to 68 years. 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hondroblastoma, 2 giant cell tumor, 3 fibrous dysplasia, and 3 single bone cysts. 7 patients suffered from pathologic fractures, and 5 had presented thin cortical bone because of tumor involvement. There were 1 tumor located in H1 zone, 4 in H2 zone and 7 in H1,2 zone according to ISOLS femoral neck classificatio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urettage and bone graft via anterior-lateral approach, 10 cases underwent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plate, and 2 cases with canulated screws with lateral approach. Results The follow-up time ranged from 10 to 68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35 months.Pain disappeared in all patients, and there were not recurrence of tumor, pathologic fractures and avascular necrosis. One case had complained of lateral femoral skin numbness which may be caused by injures of femoral lateral nerves. One case had difficulties in the valgus of hip joint. The mean MSTS score was 29.2 points ranging from 27 to 30 points. Conclusion Anterior approaches of "SP" incision is helpful to thorough curettage which decrease the risk of recurrence due to good visualization and intemal fixation is easy to perform via lateral approaches.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combined anterior-lateral "SP" and lateral incision is liable option in treatment of bone tumors of femoral neck.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以多菌灵和硫磺为主要成分的悬浮剂的急性毒性,为其毒理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按国家标准GB15670-1995进行经口、经皮、吸入毒性、急性皮肤及眼刺激试验、皮肤致敏试验。结果40%多菌灵·硫磺悬浮剂对雌雄性SD大鼠经口LD50分别为4300mg/kg·BW和2710mg/kg·BW;对雌雄性SD大鼠急性经皮LD50〉2000mg/kg·BW;急性吸入LD50〉2000mg/m^3;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为1.0;无急性眼刺激性。皮肤致敏率为0。结论40%多菌灵·硫磺悬浮剂为低毒,无眼刺激性、轻度皮肤刺激性弱致敏性的农药。  相似文献   
18.
富含DHA的鱼油制剂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富含DHA的鱼油制剂对哺乳动物的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了解富含DHA的鱼油制剂可能存在的远期危害和毒性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3.33g/kg.BW、1.67g/kg.BW和0.83g/kg.BW剂量的富含DHA的鱼油制剂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及对产生亚急性毒性作用。结果通过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未观察到富含DHA的鱼油制剂有明显的诱导骨髓细胞形成微核的作用;通过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观察到与受试物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剂量。结论实验未观察到富含DHA的鱼油制剂对哺乳动物产生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也未发现其可能存在的远期危害,有关其在其它方面的毒理学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盐酸聚六亚甲基胍消毒洗手液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0.3%盐酸聚六亚甲基胍(PHMB)的消毒洗手液进行了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毒性试验,以研究消毒剂多次接触对实验动物的蓄积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并为亚慢性、慢性毒性或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依据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第2002版)消毒产品毒理实验规范,选用SPF级的sD大鼠,进行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ID50〉5000mg/kg·BW,属实际无毒级;亚急性毒性试验,一般生理体征无异常,对大鼠生长曲线无明显影响,血常规指标无异常,生化指标无异常,脏体系数无异常,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0.3%盐酸聚六亚甲基胍消毒洗手液为实际无毒级,亚急性试验各指标无异常。  相似文献   
20.
全身热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体外对淋巴细胞进行不同温度的加温,测定NK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功能改变,结果发现体外加温42-43℃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功能,而不高于42℃则可不同程度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同时合适温度的全身热疗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