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目的通过分析小鼠表皮内T淋巴细胞(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s)的形态、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揭示小鼠DETCs活化后能够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DETCs的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ETCs的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DETCs和na觙ve CD4+T细胞进行共培养,观察DETCs对淋巴细胞分化方向的影响。结果 DETCs在形态上表现出抗原递呈细胞的树突状特征,活化后分泌一定水平的IFN-γ,DETCs活化后在体外与na觙ve CD4+T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该型T细胞向Th1方向分化。结论小鼠DETCs具有抗原递呈细胞的基本特征,是皮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应用型生物医药人才的培养,该研究以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基于强化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力争通过完善的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体系来强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运用熔解曲线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melting curve spacer oligonucleotide typing, McSpoligotyping)方法对宜昌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基因分型,以评价其在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耐多药菌株77株作为实验组,并以异烟肼和利福平敏感菌株110株作为对照组,运用McSpoligotyping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将分型结果与SpolDB4.0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87株菌株中北京基因型116株(62.03%),非北京基因型71株(37.97%)。对照组110株中北京基因型60株(54.55%),其中数量最多的1组国际型别编码(spoligotype inter-national type, SIT)为1的北京基因型共44株(40.00%);非北京基因型50株(45.45%),以T族、Manu族常见。实验组77株中北京基因型56株(72.73%),其中数量最多的1组为 SIT为1的北京基因型共44株(57.14%),非北京基因型21株(27.27%),以T族、Manu2族常见。实验组北京基因型菌株所占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成簇率(79.22%)与对照组成簇率(7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基因型菌株是宜昌地区结核病的主要流行菌株,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北京基因型菌株更为流行。耐多药结核菌株有一定的遗传多态性。McSpoligotyping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对于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主要由骨髓中单核细胞前体、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组成。其中,巨噬细胞和DC分布在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发挥免疫监控和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作用。然而,不同部位的这些细胞在组织形态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同一器官中的巨噬细胞也不尽相同。皮肤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包括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以及真皮中的巨噬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dDC),它们共同参与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生成和组织重塑,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食物不耐受患儿临床症状及食物不耐受情况,为儿童食物不耐受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门诊333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高度怀疑为食物不耐受相关表现的儿童进行14种食物(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不同年龄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情况.结果:333例疑诊为食物不耐受患儿中312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为阳性.患儿表现为呼吸道症状105例、消化道症状53例、皮肤症状42例、神经系统症状29例、营养不良26例、心前区不适22例、泌尿系统症状11例,其他症状24例;14种食物的不耐受阳性率居前4位的是:鸡蛋、牛奶、大豆、西红柿;≤1岁组患儿牛奶不耐受阳性率最高(79.0%),4~18岁组最低(6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岁组及4~18岁组鸡蛋不耐受阳性率分别为95.5%和89.5%,均明显高于≤1岁组(29.0%,P<0.05).1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在≤1岁组(61.3%)明显高于2~3岁组(26.1%)和4~18岁组(31.5%),差异有显著性(P<0.01);2种及2种以上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在2~3岁组(73.9%)最高,明显高于≤1岁组(38.7%,P< 0.01),与4~18岁组(68.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食物不耐受可引起多系统疾病,鸡蛋和牛奶是主要的不耐受食物,对疑似患儿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构建人Foxp3酵母双杂交体系中的诱饵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获得正常人外周血 PBMC,抽提mRNA,通过巢式 RT-PCR 在人外周血PBMC中获得Foxp3基因片断,纯化后连接至 pMD18-T 载体,测序正确,EcoRⅠ、SalⅠ双酶切pMD18-T-Foxp3和酵母表达载体 pGBKT7,回收产物并连接,重组质粒命名为 pGBKT7-Foxp3,测序正确,用醋酸锂法将重组质粒转化酶母菌 AH109,在缺陷性培养基上观察pGBKT7-Foxp3 在AH109中的表达情况,检测诱饵载体有无毒性作用和自激活功能.结果 RT-PCR 扩增出的DNA 片段约1 203 bp,大小正确,与pMD18-T载体连接,测序正确.构建的诱饵载体pGBKT7-Foxp3,测序结果表明序列完全正确,融合区域的读码框正确.pGBKT7-Foxp3转化酵母感受态AH109,在SD/-Trp 板上生长良好,在SD/-Trp/X-α-Gal平板上长出白色菌落,在SD/-His/-Trp/X-α-Gal、SD/-Ade /-Trp/X-α-Gal平板上不能生长,说明AH109[pGBKT7-Foxp3]转化成功,对酵母菌株AH109不具有毒性且不具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功能.结论成功获得了在酵母细胞中正确表达,并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且未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诱饵表达载体pGBKT7-Foxp3,可作为酵母双杂合系统中的"诱饵", 为下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Foxp3相互作用蛋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给予居家护理服务计划和干预措施,干预12周后,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吞咽障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营养风险、自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康复依从性。结果:干预12周后,2组吞咽障碍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营养风险、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干预前后比较除营养风险和抑郁评分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实现医院-社区-家庭的无中断长期护理服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1-2].  相似文献   
19.
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在病理性瘢痕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方法。方法:应用天狼猩红编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类型、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以Ⅲ型胶原为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均以I型胶原纤维为主,其含量随病程发展而增加。结论:天狼猩红编振光法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理想方法,可以明确纤维化过程中I、Ⅲ型胶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观察被修饰细胞CTLA-4Ig蛋白表达情况,以及基因修饰对hMSCs诱导成骨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h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确定转染率,观察对比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转染hMSCs的CTLA-4Ig蛋白表达,转染hMSCs成骨诱导培养3周后进行成骨特异性标记检测.结果 分离培养的hMSCs CD105表达阳性, CD34表达阴性.重组腺病毒介导的CTLA-4Ig基因转染hMSCs的转染率为81.14%, CTLA-4Ig基因转染hMSCs(CTLA-4Ig-hMSCs)的形态无明显变化,生长良好.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CTLA-4Ig-hMSCs的CTLA-4Ig蛋白表达阳性,诱导培养3周的CTLA-4Ig-hMSCs,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骨钙素表达阳性,钙的四环素荧光标记法显示细胞间有钙的沉积.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CTLA-4Ig基因转染hMSCs能够分泌CTLA-4Ig蛋白,并保持了成骨分化潜能,可用于异基因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