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处理策略。方法 12例心脏压塞患者,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52岁。其中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8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例,右心室起搏1例。根据心脏穿孔的不同原因、可能的部位及心脏压塞情况,分别采用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穿刺引流与开胸修补或开胸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3例单纯心包穿刺引流均痊愈;8例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开胸修补有7例痊愈,1例主动脉根部破裂者因心源性休克时间过长,死于呼吸衰竭;1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者左回旋支穿孔,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心包切开、胸腔置管引流痊愈。结论 根据心脏介入性治疗导致心脏压塞的不同原因、可能部位及心脏压塞进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治疗此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后血浆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以及PAPP-A对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43例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和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CD40L和PAPP-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中CD40L和PAPP-A的水平.并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6例病人术后6月复查了冠脉造影,分析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术后血浆CD40L和PAPP-A水平比稳定型心绞痛组高.直线相关分析发现ACS组患者CD40L与PAPP-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手术后6月内有心血管事件组术后PAPP-A较无心血管事件组高.手术后6月内有再狭窄的病人术后PAPP-A水平较无再狭窄的病人高,且PAPP-A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CD40L和PAPP-A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高,两者有显著相关.CD40L水平升高与ACS的关系可能与其刺激PAPP-A的表达增加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的PAPP-A水平的检测可以预测术后6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例CHD患者和1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浆VEGF水平,并作冠状动脉病变程度Gensin i记分,分析VEGF水平与Gensin i记分的关系。结果CHD患者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4.9±117.8)pg/m l vs(81.8±63.8 pg/m l),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71.2±126.4)pg/m l vs(97.5±50.9)pg/m l,P<0.05;〕CHD患者VEGF水平与Gensin i记分呈正相关(r=0.240,P<0.05)。结论VEGF水平升高不仅反映CHD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而且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标志物;VEGF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4.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Amplatzer封堵器可用于封堵各种类型PDA,效果佳、创伤小、安全性高。直径≥10 mm的巨大PDA术后易发生溶血、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和封堵器脱位等严重并发症[1]。常规PDA封堵器最大直径为20 mm,若需更大直径的封堵器,多选择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或肌部室间隔封堵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  相似文献   
25.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5 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 2 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血管病变组 (n =31)、双支血管病变组 (n =18)和单支血管病变组 (n =2 0 ) ,比较各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差异和分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关系。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5 ) ;三支、双支血管病变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 (P <0 .0 5 )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 (r=0 .2 2 4 ,P <0 .0 5 )。结果提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内皮功能的损害和高凝状态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是识别与预测不稳定性斑块的指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受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回顾性研究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血栓抽吸后并延迟植入支架的效果。方法:从186例AMI患者中选取56例血栓积分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血栓抽吸后的血栓积分评分分为2组,血栓积分评分0~1分为即刻支架组,经血栓抽吸3次后血栓积分评分仍≥2分者为延迟支架组。采用TIMI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对2组患者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进行比较。结果:支架植入后TIMI积分即刻支架组低于延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而TMP积分即刻支架组显著低于延迟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AMI患者在经血栓抽吸仍有高血栓负荷者,经强化抗栓处理后延迟行支架植入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28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将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需要紧急治疗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或电除颤).结果 228例急诊PCI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39例,发生率为17.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55.6%、23.7%、12.4%和0.电风暴组的年龄、梗死相关动脉直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3、0.012、0.036、0.018、0.001、0.049).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越高,电风暴发生率越低.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直径(OR:2.381,95%CI:1.127~5.028,P=0.023)、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OR:4.744,95%CI:1.773~12.691,P=0.002)、再灌注心律失常(OR:12.680,95%CI:4.360~36.879,P:0.000)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8.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1例,ASD合并冠脉狭窄需介入治疗1例,ASD合并右位心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PDA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AS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者先处理后者,再行ASD封堵;VSD合并PDA者先行VSD封堵,再行PDA介入治疗;PDA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结果13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堵塞的ASD、VSD及PDA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跨肺动脉压差由术前的(78.5±28.9)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6.8)mmHg;平均(11.0±8.8)个月随访仍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把握恰当、治疗方法合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例,初学者穿刺16例,误穿股浅动脉4例,穿刺大于3次15例,术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不当8例(时间短,位置偏差等),术后应用肝素7例,术后卧床时间短(小于12h)、剧烈活动(剧烈咳嗽,下蹲等)6例为其特点。所有病人成功治愈。RCB组成功率100%(11/11),UGCR组86.7%(13/15)(P=0.21);并发症发生率RCB组9%(1/11),UGCR组6.7%(1/15),两组无差异(P=0.82);成功时间RCB组平均2.1,UGCR组0.5(P<0.05)。结论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RCB或UGCR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Fas的改变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24例(老年PCI组),根据6个月后回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分为再狭窄组(9例)和非再狭窄组(15例);选择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老年患者28例(非老年PCI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sFas水平。结果非老年和老年PCI组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浆sFas水平明显增高,且以老年组尤为明显;再狭窄组的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sFas水平明显增高;并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一步增高,且以老年人显著;再狭窄组高于非再狭窄组。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更应强调调脂、抗炎及稳定宽块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