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对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损伤血管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⑴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随时间逐步增生,中层各时段均未见明显变化,内膜/中层比率随时间逐步增长。对照侧内膜轻度增生但明显较损伤侧轻(P<0.05)。⑵球囊损伤后6 h即可见NF-κB表达,并于2周达高峰,4周仍有较强表达。NF-κB在损伤侧表达均强于对照侧(P<0.05)。结论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NF-κB被激活,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生可能是再狭窄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及分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内皮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浓度在轻、中度高血压病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与21名正常对照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浆ET-1、vWF、PAI水平.结果:高血压病组反应性充血性肱动脉舒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二组间PAI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并有血浆ET-1、vWF水平升高,将高分辨率B超技术检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ET-1、vWF、PAI水平测定结合起来分析可能有利于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1%(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及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2%(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误穿锁骨下动脉并扩张是起搏器置入时一种罕见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方法包括外科手术修补、血管缝合器以及带膜支架置入等.本文报告对该并发症未行外科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而徒手成功处理一例.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普通镍钛合金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镍钛合金表面钝化膜可被破坏,在复杂的机体内环境中其内部镍离子释放使血镍增高,导致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恶化。目的:评价新型生物陶瓷膜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10例,其中房间隔缺损46例,室间隔缺损32例,动脉导管未闭32例。按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区组随机分组,两组病例各占一半,实验组置入陶瓷膜封堵器CeraTM,对照组置入普通镍钛合金封堵器HeartRTM,术后24h,1,3,6,12个月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心功能改变,包括临床体格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胸片结果。结果与结论:对照组1例房间隔缺损置入后20h封堵器脱落,实验组1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失败,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两种不同封堵器患者在血流动力学资料改善,术中导管操作数据,残余分流率,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心脏超容量负荷,改善肺血增多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生物陶瓷膜先心病封堵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普通镍钛合金封堵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轨道辅助封堵迂曲粗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伴轨道条件下释放封堵器治疗迂曲、粗大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患者4例,非选择性主动脉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建立动-静脉轨道,沿轨道静脉端插入长鞘至CAF最窄部位的动脉侧,保留轨道并沿长鞘推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置于CAF最窄部位,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见残余微量血液分流或完全堵闭,观察心电图(ECG)无异常后释放封堵器。结果:4例迂曲、粗大CAF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分别追踪观察30个月、8个月、2个月和1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IE)复查患者心脏大小恢复正常。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均正常,ECG:3例恢复正常。结论:对迂曲、粗大的CAF,用伴轨道释放封堵器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用国产器械同样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性和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和冠状动脉造影组,于术前0.5h和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的基础分泌和脂多糖刺激后的分泌;并检测血浆炎性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观察它们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152.3±72.6ngL比99.4±60.2ngL,P<0.01)、白细胞介素6(127.5±44.3ngL比65.6±36.5ngL,P<0.01)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102.8±54.4μgL比78.4±49.6μgL,P<0.05)的基础分泌增加,接受脂多糖刺激后这种分泌作用更加显著;均与对应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0.01)。随访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的亚组分析发现,炎性标志物较高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炎性标志物较低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促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和全身炎症反应,后者可能对其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 96 2 %与 97 7% ,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 94 3%与 95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 0 ,而TFCA组为 7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 0与 (12 8± 5 6 )h ;住院天数两组分别为 (2 5± 0 4 )d与 (3 8± 0 6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出血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后封堵器非常规脱落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属婴幼儿常见先心病,近年介入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的PDA也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近期我院有2例合并PAH的PDA患者在封堵后第2天封堵器意外脱落,经努力2例均经导管将脱落封堵器取出,现就其经验教训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