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及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6000法)检测P-gp、GST-π、TOPO-Ⅱ、LRP在60例胃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P-gp、GST-π、TOPO-Ⅱ和LRP按各自表达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存活率。将P-gp阳性、GST-π阳性、LRP阳性和TOPO-Ⅱ阴性作为4个可能与胃癌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考察,并将患者分为高危耐药组(2~4个危险因素)和低危耐药组(0~1个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存活率。结果:P-gp、GST-π、TOPO-Ⅱ、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3%(32/60),73.3%(44/60),83.3%(50/60),38.3%(23/60)。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局部浸润深度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4种蛋白各自表达的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耐药组与低危耐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时间早于低危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为44.0%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p、GST-π、TOPO-Ⅱ及LRP是胃癌多药耐药产生的基础,联合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 C-Met和RON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两步法测定106例浸润性乳腺癌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Met和RON的表达。结果C-Met、RON的阳性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有明显差异,与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10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C-Met、RON的单独阳性表达及联合阳性表达均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10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RON阳性表达与C-Met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性。结论C-Met、 RO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可以更加有效地预测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基因靶点。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uc.33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新鲜标本及其癌旁肺组织各30例,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uc.33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差异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癌性胸腔积液及非癌性胸腔积液各20例,离心沉淀,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uc.339在癌性胸腔积液及非癌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结果:uc.33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肺组织(P<0.05),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而与肿瘤病理类型、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uc.339在癌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低于非癌性胸腔积液(P<0.05)。结论:uc.339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因子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信号通路有关,在作为肿瘤标志物、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正>1 病例介绍患者,男,25岁,因血尿1月余,于2017-12-29来我院就诊,自述尿液中有血块,病程中患者无腰部胀痛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专科检查:双肾区无隆起,双肾未触及,双肾区叩痛(-),肋脊点、肋腰点压痛(-),季肋点、上输尿管点、中输尿管点压痛(-)。耻骨上区无隆起,膀胱位于耻骨下,触痛(-)、压痛(-)。影像学检查:全腹部CT增强显示右侧肾盂内异常密度影,占位待排(见图1)。泌尿系彩超:肾盂内不均质回声,建议进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外阴原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外阴原发性SFT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岁和65岁。病变均位于左侧外阴靠近大阴唇。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增大包块,无痛或轻压痛,表面皮肤正常。肿瘤最大径3.5 cm和4.5 cm。低倍镜下,由交替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瘤细胞呈席纹状、束状、无序状排列;细胞稀疏区间质内含有透明变性胶原纤维,间质血管丰富,可见厚壁扩张血管,但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不明显,未见坏死及核分裂象,灶区间质可见明显的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CD34、STAT6、CD99、bcl-2和vimentin(+)。2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外阴SF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间质黏液变性更为少见。患者预后较好,免疫组化CD34和STAT6(+),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MNT,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肿块内见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的上皮性结节,由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其中可见淋巴滤泡形成.上皮性结节由温和的细长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仁不明显,结节内淋巴细胞稀少.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结节内上皮细胞CKpan,CK5/6,CK19,CK8/18均阳性,Ki67约2%阳性,CD20,EMA阴性;间隔内淋巴细胞CD20,CD3,CD5,CD99,TdT均灶区阳性,p53,CD1α均散在阳性;淋巴细胞背景内CK5/6,C8/18,EMA均阴性.结论:MNT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目前WHO归于交界性,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和形态学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喉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基膜中层粘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CⅣ)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喉息肉、23例喉乳头状瘤、12例喉乳头状瘤恶变组织中LN、CⅣ的表达。结果 在喉息肉、喉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癌变各组间LN、CⅣ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喉乳头状瘤恶变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3年以上生存组与0.5年内死亡组间LN、CⅣ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LN、CⅣ的表达与喉乳头状瘤的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LN、CⅣ的表达可作为评估喉乳头状瘤是否有癌变潜能及癌变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8.
免疫组化P504S、p63、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04S、p63、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评估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43例前列腺腺癌、27例前列腺重度上皮瘤变、40例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P504S、p63、34βE12的表达情况。结果P504S在前列腺癌性腺体与重度上皮瘤变、前列腺结节性增生腺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Gleason评分分值显示,不同的前列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63、34βE12在所有前列腺癌腺体组织中均呈阴性,在重度上皮瘤变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或强阳性,在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组织中均呈强阳性。结论P504S是前列腺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志物,其与p63、34βE12联合标记在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前列腺腺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李琳  张赛男  肖芹  朱晓芳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2,(4):198-199+196-197
<正>患者男,67岁。主诉:躯干部丘疹、结节伴瘙痒3个月。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部出现丘疹及结节,并逐渐增多,瘙痒明显,曾在外院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于2020年11月20日至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皮肤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史,否认有婚外性接触史。  相似文献   
30.
不同年龄阶段胃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的发病特点,达到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的目的。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原发性胃癌843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42例(4.98%);中年组,年龄41~70岁,611例(76.0%),随机抽取106例;老年组,年龄≥70岁,190例(22.5%),随机抽取56例。分析比较三组间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肿瘤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就诊特点等。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男性比例分别为50%、73.6%、80.6%(P<0.01);首发症状均为上腹痛、腹胀,纳差等;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0、61、72d;确诊时晚期病例分别占76.2%、73.5%及71.4%(P>0.05),但分析首诊方式及误诊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胃窦癌占47.6%,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16.0%和23.2%,P<0.05);中年组、老年组贲门胃底癌分别占39.6%和41.1%,明显高于青年组(14.3%,P<0.05)。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青年组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阶段胃癌发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组患者确诊时为晚期肿瘤比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早期胃癌诊断较难。青年发病确诊时间长,胃窦癌占优势,病理类型低分化多见,提示预后不良。中老年组胃癌男性患者比例增多,肿瘤好发部位于贲门胃底,病理为高中分化癌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