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据《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 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70.7%的人表示会献出更多的爱心; 77.9%的人表示与亲人朋友的关系更亲密; 28.5%的人表示要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 生与死,健全与残缺,奉献与索取……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让思索激荡大脑。  相似文献   
9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遗传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I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包括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三大核心症状群,终生患病率达7%~12%[1].  相似文献   
93.
强迫症的神经病理学及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早已注意到强迫症有素质和遗传倾向:“在能够回答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这种障碍之前,精神分析却不得不止步,将它留给生物学研究者去探讨。”尽管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还相当年轻,但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颇具深远意义,最令人兴奋的是研究表明强迫症症状是受大脑某一区域和一些神经递质调节。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F-36健康评定量表对63名强迫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测评,同时评定HAMD、HAMA、Y-BOCS量表.结果强迫症患者总体健康评分低于正常人群,男女之间无差异,随年龄增大,各维度分数降低(P<0.05).各维度得分除生理功能外,其余均低于中国常模(P<0.05或P<0.01).对总体健康得分贡献大的因素分别为HAMD、YB-SW、HAMA得分(P<0.01、P<0.01和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正常人群差,尤其是强迫思维及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家庭社会功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强迫症的生化、内分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人们最早想到强迫症与神经生化有关,是氯丙咪嗪对强迫症治疗有效,后者是一个较强的五羟色胺能三环类抗抑郁剂。随后大量的药物治疗学、神经生化和药物心理学研究,明确了五羟色胺对于强迫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强迫症与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上海地区汉族人口中儿茶酚 邻 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多态同强迫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PCR RFLP)测定 10 0例强迫症 (OCD)患者和 11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型。结果 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与健康对照之间显著差异 (P >0 0 5 ) ;OCD患者与健康对照同性别之间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也未见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多态性对强迫症的发病可能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9例强迫症(OCD)、27例正常对照(NC)、20例抑郁障碍对照(DD)和17例焦虑障碍对照者(AD)DST皮质醇含量.结果 OCD患者DST阳性率为24.1%,与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CD患者8:00血浆基础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ST阳性的7例OCD患者中6例(85.7%)为男性.结论 OCD中存在一组患者DST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过度,该结果独立于抑郁;DST对OCD的诊断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评估早年创伤问卷简表(ETI-SF)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265名被试进行ETI-SF中文版的评定,其中正常人42名、抑郁障碍94例,物质滥用者129例,130名在2~4周后重测.结果 ETI-SF四种童年创伤维度分量表的Cronbaeh's α系数在0.64~0.84之间,全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重测相关系数在0.65~0.81之间(P<0.01);正常对照组各型童年创伤评分显著低于物质滥用和抑郁障碍组,3组中物质滥用组性创伤得分最高,抑郁障碍组情感虐待分最高,ETI-SF能有效区分.结论 ETI-SF中文版信度和效度较好,具有临床与科研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包括神经系统.神经梅毒即为TP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所导致的以脑(脊髓)膜炎症和闭塞性血管内膜炎等为基本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早期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15%~40%最终可发展为神经梅毒[1].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传播,神经梅毒病例逐渐增多,尤其是在HIV人群中[2-3].神经梅毒的早期误诊和漏诊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Proko-sch V等[4]报道了23例神经梅毒,其中有21例存在各种眼部损害,18例累及视神经,10例患者眼部损害为唯一临床表现,由此可见神经梅毒患者眼、视神经受累发生率较高,眼部损害也可能是神经梅毒的唯一临床表现.本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现状及其眼部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基于强迫症前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障碍假说,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研究成人强迫症(OCD)患者双侧丘脑1H-MRS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13例经临床确诊的强迫症患者和与之相匹配的14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11.5TMRI的MRS检查,采用单体素点回波成像序列,采集双侧丘脑的波谱图像.所获图像经Sage软件后处理相应代谢指标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测量NAA/Cr,Cho/Cr,Mi/Cr峰高相对值;并分析上述各值与OCD患者临床评分及病程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OCD患者双侧丘脑的Mi/Cr、NAA/Cr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并且右侧丘脑NAA/Cr与强迫症病程时间呈负相关(r=-0.963,P<0.001).结论 OCD患者双侧丘脑NAA及Mi代谢物含量降低,1H-MRS可反映OCD患者丘脑代谢物的变化特征,并且可以证实OCD前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障碍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