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4篇 |
免费 | 215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186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478篇 |
内科学 | 226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73篇 |
特种医学 | 154篇 |
外科学 | 265篇 |
综合类 | 904篇 |
预防医学 | 357篇 |
眼科学 | 56篇 |
药学 | 575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464篇 |
肿瘤学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93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197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125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41.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给药方式.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出生即收入新生儿室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2例,采用4.5号头皮针沿气管导管外侧壁直接刺入给药,观察用药后疗效.结果:22例患儿有1例因合并脑出血死亡外,余2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治愈率达95.45%.21例治愈患儿给药后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用药前(P<0.05),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碳酸氢盐低于用药前(P<0.05).结论:采用4.5号头皮针沿气管导管外侧壁直接刺入给药方式是一个密闭式的操作过程,药液缓慢均匀滴入,不会造成药物浪费,患儿各项生理指标稳定,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周显飞杨帆张阳兰勇邢人伟牟永华聂寒秋 《腹腔镜外科杂志》2023,(5):395-397
近年,对脾脏免疫功能的深入研究及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全脾切除术后出现凶险性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1-3],从而使临床外科医师对治疗良性脾脏疾病的观念由全脾切除转变为功能保留性脾部分切除术。随着微创、精准外科观念的普及、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器械的更新,近年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LPS)逐渐得到应用。但LPS术中操作难度较大、临床实践较少,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尤其在基层医院开展更是少见报道。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为3例患者行LPS,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44~69岁,均为健康体检行腹部B超时发现,无临床症状。患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位置、大小及脾蒂血管的走行情况。 相似文献
43.
多原发恶性肿瘤 (MPC) ,是指同一病人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研究MPC的发生及其内在联系 ,有助于揭示人类癌肿发生的某些机制 ,提高对MPC的认识。 1 971年 1 0月~ 2 0 0 0年 9月 ,我院共收治恶性肿瘤 82 5 1例 ,其中确诊为MPC 41例 ,约占 0 5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41例中 ,男 3 0例 ,女 1 1例 ,男女之比 2 72∶1 ;年龄 3 3~ 86岁 ,平均 61 1岁。第 1、第 2癌以 61~ 70岁为多 ,第 3癌以 71~ 80岁为多 ;最高发病年龄 :男 77岁 ,女 86岁 ;40岁以下仅 4例 ,占 9 7%。双原发恶性肿瘤 3 5例 ,三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经开颅手术切除,经病理学检查得以确诊. 结果随访至今近一年,患者未见复发,生活如常.结论颅内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良性增生性病变,CT、MRI等可定位诊断,其定性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学上除按原发病治疗外,大的颅内病变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武警某队属医院收治的骨关节训练伤特点及膝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12月因骨关节军事训练伤在武警湖北总队医院骨科住院治疗官兵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骨关节训练伤种类、构成比及受伤训练科目与时间来分析骨关节训练伤的特点。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全总队范围抽取83名发生过膝关节损伤的官兵为损伤组,91名从未发生膝关节损伤的官兵作为未损伤组,向两组受试对象发放问卷,通过问卷设置一般情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训练运动量、主观情绪、社会认知6个维度共20个问题,对问卷内容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膝关节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020年,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共收治骨关节训练伤住院病例155例,含12类疾病诊断,其中膝关节损伤在骨关节训练伤疾病谱系中占比最高,400m障碍是最常导致骨关节损伤的训练科目,1-3月及7-9月为骨关节训练伤发病的高峰期。(2)膝关节损伤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损伤组的行中、大强度训练量与消极情绪人数占比高于未损伤组(P<0.05);与损伤组相比,未损伤组中有饮茶习惯的人数占比较高(P<... 相似文献
46.
目的综述女性激素致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寻找途径。方法复习有关雌、孕激素致石形成的文献,总结其致石机制。结果雌激素主要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胆固醇代谢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也可通过非核效应促使胆固醇成核及影响胆汁排空参与结石形成。孕激素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介导胆囊平滑肌收缩舒张的G蛋白α亚基损伤胆囊运动,通过非核效应途径影响离子通道及信号传导削弱胆囊运动,但孕酮的非核效应在结石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结论女性激素致石机制复杂,明确其相关致石机制可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患者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行针刺预处理对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发病持续时间、面部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将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5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激素、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针药防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处理,持续4周。随访时间6~12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迟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面神经损伤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出现迟发性面神经麻痹22例,发病率12.36%,其中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术后发病持续时间(61.82±12.99) d。针药防治组出现迟发性面神经麻痹9例,发病率5.06%,其中Ⅱ级6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发病持续时间(45.67±11.98) d。两组患者发病率、面神经损伤功能分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减少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并可将病程缩短、有效减轻面部神经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VT1)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53例神经胶质瘤组织(观察组)及6例正常脑组织(对照组)中LncRNAPVT1的表达量。根据神经胶质瘤组织中LncRNAPVT1的中位表达量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LncRNAPVT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LncRNAPVT1表达量的神经胶质瘤患者生存曲线,并分析LncRNAPVT1表达量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LncRNAPVT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的LncRNAPVT1表达量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P<0.01)。LncRNAPVT1表达量与神经胶质瘤WHO分级密切相关(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肿瘤大小等均无关(均P>0.05)。经log-rank检验,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低表达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ncRNAPVT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神经胶质瘤WHO分级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LncRNAPVT1可能成为判断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新型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应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