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0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165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435篇
内科学   243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994篇
预防医学   496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317篇
  14篇
中国医学   412篇
肿瘤学   9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基因.方法 从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提取并分离得到总RNA.将总RNA纯化,并逆转录合成单链、双链cDNA.纯化双链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并与寡核苷酸芯片进行杂交.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进行图像扫描,配合数据处理软件读取、处理数据,筛选出2倍及以上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筛选出的2倍及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占每张芯片上基因总数的1.270%~4.644%,这些基因主要分属于免疫相关基因、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基因、代谢相关基因、蛋白质翻译和合成相关基因、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类基因、发育相关基因等.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有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共52个,其中17个基因表达上调,35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能有效地进行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复方地黄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复方地黄组(即干预组)。观察PD大鼠药物诱发的旋转行为;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组与模型组间的旋转圈数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52.9±2.2)明显少于正常组(160.3±2.4)、假手术组(161.6±3.4)及干预组(61.5±2.6)(P0.05);在大鼠黑质和纹状体部位,干预组GDNF阳性细胞数量比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复方地黄方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拮抗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其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内源性GDNF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味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8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四逆散对照组、四逆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四逆散预防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猪血清ip诱发肝纤维化,0.5 mL/只,2次/周,连续10周,5周后即可形成肝纤维化.预防组于造模同时给药(以四逆散加味7 g·kg-1),各治疗组于造模第6周给药,四逆散组4 g·kg-1,四逆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14,7,3.5g·kg-1),连续10周.全自动分析法测定各组血清肝功能、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酸性水解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U·L-1(138.88±21.52),(75.20±3.80),(P<0.05)]、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U·L-1,(375.25±10.95),(227.10±19.08),(P<0.05)]、碱性磷酸酶(ALP,P<0.05)、透明质酸[ HA,μg·L-1(258.10±32),(135.26±34.09),(P<0.05)]、Ⅲ型胶原[μg· L-1(105.28±15.31),(85.32±9.53),(P<0.05)]、Ⅳ型胶原[μ g·L-1(109.10±8.31),(86.48±19.17),(P<0.05)]、层黏连蛋白(LN,P<0.05)含量均显著下降,肝组织HYP,(P<0.01)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四逆散加味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枫杨抗菌单体5-羟基-2-乙氧基-1,4-萘醌体外抗菌谱和活性强度。方法用琼脂平板法测定抗菌谱;以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作为对照,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该物质对常规菌株具有较为广泛的抗菌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12.5μg.ml-1,MBC为50.0μg.ml-1)、大肠杆菌(MIC为6.25μg.ml-1,MBC为25.0μg.ml-1)、姜瘟菌(MIC为3.125μg.ml-1,MBC为6.25μg.ml-1)、蜡状芽孢杆菌(MIC为6.25μg.ml-1,MBC为25.0μg.ml-1)、白色念球菌(MIC为3.125μg.ml-1;MBC为12.5μg.ml-1)、沙门氏菌(MIC为25μg.ml-1;MBC为100.0μg.ml-1)有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该物质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强度近似于左氧氟沙星,而远强于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85.
耐华 《世界中医药》2011,6(5):389-389
女,26岁,2008年2月初不明原因出现全身关节疼痛、肿胀,伴发热,体温持续37.3℃以上,反复发作月余后才就诊当地医院,当时体征:全身关节压痛、红肿,指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未见皮疹、脱发表现。  相似文献   
86.
我们应用阿莫克拉(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和先力腾胶囊(先灵葆雅公司生产)治疗淋病4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2例患者来自我院皮肤科、泌尿科、妇产科门诊。男31例,女11例,年龄16~47岁,病程1周~3月。9例合并附睾炎,4例合并前庭大腺炎。初次发病者7例,2次发病者12例,3次或3次以上发病者23例。就诊前肌肉注射青霉素480万u者5例,口服氟哌酸片加头孢拉丁胶囊(各2粒,每日3次,连服3~7天)者16例;余21例患者均肌肉注射进口或国产头孢三嗪(250mg,1次/d,连用3天)。就诊…  相似文献   
87.
刘沛  常金花  康凯  薛禾菲  王雨欣  徐林  刘翠哲  周剑宇 《中草药》2022,53(14):4323-4332
目的 制备薯蓣皂苷元无定形固体分散体(diosgenin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Dio-ASD),提高Dio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应用分子模拟技术分析Dio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并通过抑晶实验验证,构建Dio与载体混溶性曲线相图,理论预测二者混溶性;以Soluplus为载体,应用共沉淀法制备Dio-ASD;通过溶出度测定、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扫描电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Dio-ASD进行体外评价;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体内Dio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对Dio-ASD进行体内评价。结果 分子模拟结果显示Soluplus与Dio之间能形成疏水键和氢键相互作用,结合能强于其他载体,且Soluplus对Dio的抑晶作用最强。构建了...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5例PTC的临床资料,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4.27%,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侧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年龄、多灶、癌灶最大径、侵犯被膜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男性、年龄<55岁、多灶病变、癌灶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犯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Ⅵ区转移率最高,行颈淋巴结清扫时应将Ⅵ区作为常规清扫区域。对于男性、年轻、多灶病变、癌灶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犯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89.
<正>患者,女,26岁。因腹围增大,反复双下肢水肿2个月于2015年1月9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多浆膜腔积液,ANA、RNP、SSA阳性,在当地医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具体不详)。出院后不规则口服泼尼松。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围增大,反复发生双下肢水肿,入院前1 d腹部CT示:肝右叶有一4.1 cm×3.7 cm的低密度影。即来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考虑SLE肝脏受累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病程中无面部红斑、光敏感、  相似文献   
90.
目的:比较马来酸氟伏沙明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马来酸氟伏沙明和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分别检查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马来酸氟伏沙明组和阿米替林组患者治疗后2、4、6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马来酸氟伏沙明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来酸氟伏沙明抗抑郁的作用显著,疗效与阿米替林相仿,患者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少且程度轻,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