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
22.
《内经》课程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提高课,加强《内经》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所以该文依据笔者自身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从教学过程应贯穿体现《内经》的奠基地位、教学内容要明确强化《内经》自身特点、教学目的须重点培养《内经》学习能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些观点建议,希望对《内经》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一些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23.
再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中焦气机与神志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述【‘」,今特从中焦气机为五神脏气机枢纽角度再行探讨。l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往来之意,“至阴”,有承阳启阴之用,说明中焦脾胃有上下升降、转输往复的作用。(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手里,牌为之使,胃为之市。”“使”与“市”可引申为通畅之意,即肝心肺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要依靠中焦脾升胃降的作用。中焦脾胃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主要包括三方面…  相似文献   
24.
阴跷脉病候的医案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 ,上行于内踝上方 ,向上沿大腿的内侧 ,进入前阴部 ,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 ,入于缺盆 ,向上出人迎的前面 ,到达鼻旁 ,连属于目内眦 ,与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入脑 )。跷脉从下肢上行头面 ,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 ,故能使下肢灵活。《难经·二十九难》曰 :“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说明阴跷脉的运动功能失常 ,则肢体外侧的肌肉纵缓而内侧拘急 ,就会出现足内翻。又由于跷脉交会于目内眦 ,可以调节人体的寤寐 ,气行于阳则目张不欲睡 ,气行于阴则目闭而欲睡 ,故《灵枢·…  相似文献   
25.
目前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多是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为主,而忽视了调畅情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强调神志活动对于心血管生理功能的影响,提倡将调畅情志方法贯穿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26.
《素问考注》系日儒森立之在潜心研究《黄帝内经》等多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著作而成。其运用清代文字音额训沽的研究方法编著,该著作有旁征博引、勘定文字、以图释文的注释特点,博取经典,在自相为经传现象和使用熟语等方面所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该著作在中医药学术界以及促进中国和日本关于传统医学传承与交流中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7.
林燕  闫永红  翟双庆  王文澜  祖娜  姜姗 《中医教育》2012,31(6):57-59,80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教学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临床实训中心建设是发展临床实训教学的前提和保证。针对目前的临床教学新形势,简要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8.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9.
中医理论文献研究是中医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目前中医理论文献研究在结果报告方面缺少相对统一的报告规范。通过讨论中医理论文献研究报告的意义及所需报告的要点,探讨了中医文献理论研究规范化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阐述的规范化报告方案包括7个部分、19个条目,具体为(1)摘要;(2)背景;(3)方法(研究思路的介绍;抽样的方法;样本的描述;辅助工具的介绍;分析过程的描述;质量控制的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4)结果(结果描述性报告;重要的标注、主题、归纳的集合;结果的可视化展示);(5)讨论(回答的科学问题;创新性;局限性);(6)结论;(7)致谢、资助、参考文献。规范化的报告能够提高中医理论文献研究的信度,降低研究中存在的偏移,对中医文献理论的研究及中医理论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中医学科及中医思维的内涵,本文系统阐述《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核心观念的提出过程、内涵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作用。结论认为,在界定中医学科内涵的需求和从中医思维的角度阐释中医学科内涵的思潮影响下,中医思维的内涵逐步清晰明确,并概括为《内经》核心观念。《内经》核心观念的内涵是在象、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研究的对象,从功能、运动变化和整体的角度认识和说明生命现象,并将和谐、平衡的思想贯穿始终。《内经》核心观念是中医思维模式的核心部分,也是思维模式中最具中医特点的部分,是开启中医理论、知识、文化、智慧的钥匙,是保证中医疗效的关键,更是中医理论能够不断传承和守正创新的重要保证,其内涵在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始终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