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名老中医赵振昌教授从事临床数十年,擅长治疗各种肾脏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尤其是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赵老认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为本虚标实之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和发展的根源是肾虚脾亏;主要因素为风湿、湿浊、热毒、瘀血。在遣药组方时,赵老强调运用“药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比如,“二地配山茱萸”“黄芪配石韦”“三七配二草”等,配伍巧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降低血尿、蛋白尿,保护肾功能,防治急性肾小球肾炎进展。本文整理赵振昌教授应用药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经验,以期对名老中医赵振昌教授学术思想更好的研究与传承,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2.
面对新时代发展对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中医领军型人才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北京中医药大学在60余年的办学经历中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与责任担当,深刻反思"什么是中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该如何培养"等问题,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改革创新,逐渐凝聚共识,界定了"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概念及内涵,构建了"五维一体,一以贯通,多途径培养"的培养模式,对开展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为厘清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与《灵枢·大惑论》理论体系的关系,从理论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别探讨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和《灵枢·大惑论》的理论体系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结论认为,从理论内容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与《灵枢·大惑论》理论的内容基本相同。但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内经》中的眼病诊治思路强调考察病变的配属,而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诊治思路强调考察眼部结构或功能病变的因果关系。即《内经》的诊治思路中不仅强调疾病机制,更重要的是重视诊治疾病的关键,现代中医眼科五轮学说诊治思路只强调考察眼部疾病的机制。造成现代中医五轮学说理论结构与《黄帝内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中医五轮学说受西方医学思想的影响。厘清了这一点,无论是对五轮学说的研究,还是中医眼科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理论发展的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适应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是振兴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注重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创新,紧密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努力探索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注重高教研究,通过教育教学大讨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顺应时代需求,全面改革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强调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基本设施建设上,开拓多种渠道,为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注重软环境建设,完善各项制度,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5.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双语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加强中医基础双语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①必要性:是培养国际型人才、使中医走向世界、填补中医教改空白的需要。②可行性:有国家双语教改方针支持和教改大环境保障、有高素质学生群体和高英语水平教师队伍、有中基双语教材保障。③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中基教改和理科基地建设、有益于中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6.
心主神的含义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主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哲学及中医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被中医学奉为主导理论而加以运用.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本文从文字学、古代哲学、中医学等角度,进一步对心主神的含义及此观点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7.
暑,在《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多方位的.首先,从阴阳而言,它是与"寒"相对立又统一的一个概念,即以寒暑别阴阳.其次,从四时而言,温、暑、凉、寒则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从五脏而言,风、暑、湿、燥、寒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统归天之气,在五行则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此外,暑作为"六气"之一,在三阴三阳理论中,暑为"少阴",其性蒸腾.基于暑的这些属性,相应地,在致病方面,逆于夏长之气,主要表现为"伤心",或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作为致病因素,夏伤于暑,主要特点是"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及"其汗大出,腠理开发".从"六气"角度而言,主要是"六气"间的淫、胜与复,其核心病机均是"火淫金病".而《黄帝内经》关于"暑"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论述,在后世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主要表现在"暑"与"热""火""湿"之间."暑""热"在古代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暑"为"热"之性,《黄帝内经》常通用,后人区别之,"火"为五行之一,与"暑"相对应,即在天为"暑",在地为"火","暑(热)"为"火"之化气;关于"暑"与"湿"的关系,统言"暑必兼湿"必然不妥,"暑"的兼"湿"与否,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而论,但"暑"与"湿"别为二气,不可浑而言之.在论治方面,《黄帝内经》关于暑证的论治,从阴阳角度而言,是以调和阴阳升降为本;从五行与六气的角度而言,主要依五行间的生、克、制、化为准.这种论治思想,为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所继承,临证可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或加减此方论治、或权衡各组药物比重随证施治,来解决大部分"暑证";而王孟英所创同名方剂,基本是取法于《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其所举病证,属于暑热伤津耗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8.
清代名医尤怡论治内科杂病颇具经验,其对于头痛的诊疗十分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尤氏对头痛的论述,得出以下结论:一,从风论治,运用风药以祛风散邪,久病则风、血同治;二、从热论治,论述的热邪有郁热、胃热、湿热、肝火、风热、痰热、热毒七种,运用性寒药物以清热,用药多升降并用;三、头痛病机涉及气虚、痰、寒湿、湿热时,从脾论治,重补脾...  相似文献   
109.
五脏主五窍是《内经》五脏与面部官窍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其它五脏与面部官窍关系的不同观点则反映了五脏与官窍的紧密关系,即五脏中的每一脏和面部官窍都存在相互关联。分析这些不同观点的理论渊源,验证了《内经》是具有各家学说性质的一部典籍,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不同观点,探讨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0.
脾胃转枢对五脏藏神调节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中医学统称为神或神志,它是人体生命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在<黄帝内经>所确立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神与五脏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理论,"五脏藏神"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独具特色,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五脏皆藏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脾胃起着枢轴或曰关键的作用,从而对"藏神"整体影响巨大.现将初步研究的内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