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15篇
药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目的分析中国九省区50~79岁中老年居民膳食能量的摄入状况及能量来源的变化趋势,为膳食指南和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以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三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为基础。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50~79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能量摄入量及能量来源的变化趋势。结果中国九省区50~79岁居民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在1991-2009年间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男性由10103 kJ(2416 kcal)下降至9761 kJ(2334 kcal),女性由8825 kJ(2100 kcal)下降至8262 kJ(1975 kcal),年龄越高、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者能量摄入量越少,同年龄同等体力活动水平的女性能量摄入少于男性。50~79岁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逐年增高,2006年之后超过30%,并且轻体力活动者膳食能量密度更高。从能量的食物来源看,谷类食物占总能量的比例逐年下降至55%以下,动物性食物逐年增高至14%。1991-2009年间能量摄入的城乡差异逐渐减弱。结论 1991-2009年间,中国50~79岁居民的膳食能量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膳食结构趋向于能量密度增高;谷类供能比降低,动物性食物供能比增高;能量摄入情况的城乡差异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2.
目的分析九省区50-79岁居民蛋白质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营养政策制定和中国居民蛋白质参考摄入量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以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有膳食调查资料的50-79岁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AS9.2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1-2009年50-79岁居民平均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分别共下降了4.3g和5.5g。2009年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分别达到70.4g/d和60.9g/d。平均每天动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增加了6.5g和4.8g,动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比例相应提高了约10%,2009年动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比例接近30%。豆类以外的植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减少了9.8g和9.6g,其所提供蛋白质的比例相应下降了10个百分点。豆类食物提供的蛋白质的量相对稳定。由于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总量的减少,男性和女性蛋白质摄入量低于蛋白质平均需要量(EAR)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12.2和15.9个百分点,2009年有37.9%的男性和40.1%的女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低于EAR。结论 1991-2009年中国九省区50-79岁居民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增加,蛋白质质量提高。在修订50岁以上人群蛋白质参考摄入量时,应充分考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3.
6个克山病区的土壤总硒和水溶性硒含量均值各为112及4.0ppb,而5个非病区的均值各为234及19.9ppb,病区土壤总硒和水溶性硒均显著低于非病区(P值分别为:p<0.05及p<0.01)。  相似文献   
154.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利用 1998~ 2 0 0 0年在四川、山东、黑龙江和广东省开展的“膳食指南营养教育项目”的基线调查资料 ,对 15 2 4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他们均表现出乐于接受营养知识 ,注重自身营养状况的良好态度 ,但对基础营养知识的了解有待提高。在饮食行为方面 ,78 3%的学生在家吃早餐 ,早餐食物以粥、面包等非油炸谷类食物为主。每天喝奶的学生平均只有 31 4%。曾接触过膳食指南知识的中小学生近 2 0 % ,在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上优于其它学生。营养知识对其饮食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5.
中国人群膳食营养素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利用大样本数据探讨中国人群高血压与膳食营养素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选择15岁以上人群44388例(男21087,女23301)。结果:膳食因素中,钠与高血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视黄醇、维生素A、维生素C、硒与高血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蛋白质与高血压呈负相关,其中的动物性蛋白与高血压呈负相关,而植物性蛋白成正相关。膳食钙与高血压呈现弱的负相关(P=0.0626),分为乳制品来源和非乳制品来源后,乳制品来源的钙与高血压呈现显著负相关,而非乳制品来源的钙与高血压没有相关性。结论:应该在人群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倡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高血压以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6.
据全国性的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目前主要存在着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两大营养问题,急需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目的。但是综合性的食物营养改善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如卫生、农业、教育、计划、妇联等,而目前在这些部门我国食物营养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人力严重不足,且仅有的人力也缺乏食物营养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157.
应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中国18~59岁人群的膳食质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利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综合评价中国成年人的膳食质量,验证DBI的有效性。方法选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8320名18~59岁成年人膳食调查及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资料,采用DBI的评分及评价方法评价我国居民的膳食质量。结果目前中国人群的膳食状况仍以摄入不足为主要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食物摄入过量的问题。城乡间人群的膳食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农村居民无论是摄入不足还是摄入过量的程度都大于城市,显示出农村居民膳食失衡的程度较为严重。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也是影响居民膳食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采用DBI评价人群的膳食质量,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群膳食质量的总体概况,易于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量化膳食中问题的程度,利于人群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血浆抗素(resistin)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型糖尿病(DM)组122例、糖耐量低减组(IGT)56例、糖耐量正常对照组(NGT)122例,采用争性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空腹血浆抗素浓度;同时测定血脂水平、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和浆胰岛素浓度(FINS);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SBP、DBP),计算体质指数(BMI)、体脂百比(%Fat)、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体脂百分比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浆抗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较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浆Resistin水平与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腰围、总胆固醇、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关,调整BMI、年龄后,血浆抗素水平仍与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结论:Ⅱ型尿病患者血浆抗素水平较高,血浆抗素水平与胰岛素、空腹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相关,提示素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之间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59.
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分析200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1992-2002年十年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92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中的体格测量资料,采用WHO/NCHS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2-2002年间,我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1992年的19.1%降为2002年4.9%,农村由35.0%降为14.3%;城市低体重率由18.0%降为7.8%,农村由10.1%降为3.8%。  相似文献   
160.
北京城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矿含量正常参考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供北京城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矿含量正常参考值。方法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对北京市 10 2 5名 6~ 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全身骨矿含量 (TBMC) ,以及包括头、胸、中腹、骨盆、下肢及上肢在内躯体各部位的骨矿含量 (BMC)。结果 骨矿化过程在儿童期为渐进形式 ,在青春期呈现加速趋势 ;在躯体各部位及全身的某个阶段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及年龄别差异。与 6岁年龄组相比 ,男女在 18岁年龄组TBMC分别增长近 3倍及 2 7倍 ;女性 14岁年龄组以后TBMC增长趋于平缓 ,而男性TBMC自 6岁组起至 17岁一直保持着强劲稳定的增长趋势 ;身体各部份BMC增长对TBMC增长的贡献差别较大 ,其中 ,男女下肢BMC贡献最大。与白种儿童相比较 ,这些受试对象TBMC较高。结论 骨矿含量因性别、年龄、部位及种族而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评价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骨矿含量的正常参考值提供资料 ,供临床及科研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