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使用放射配基法观察了两种低密度脂蛋白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情况,并测定了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受体途径代谢低密度脂蛋白。该受体可饱和,最大结合量(Bmax)为274μg/g细胞蛋白,解离常数为35.7mg/L。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后,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对其结合、摄取和降解均显著增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孵育的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低密度脂蛋白组。以上结果提示,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后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发生改变并导致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堆积,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将64例典型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随机分为两组行峡部射频消融治疗,一组使用8-mm大头消融导管;另一组使用常规消融导管(4-mm)。若在后峡部及间隔峡部经重复两次线性消融仍不能成功,交换组别后继续进行消融。观察两组消融的成功率及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常规消融导管组(93.7%vs 70.59%,P<0.05);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消融导管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扑疗效确切,而8-mm大头消融导管在房扑消融中具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及较少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A型钠尿肽(ANP)水平变化,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放射分析法对46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ET、CRP、A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BNP、ET、CRP、AN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BNP与CRP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r=0.874),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0.654),AMI治疗前后ANP与ET呈正相关,但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AN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而BNP、ET、CRP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BNP、ANP、ET、CRP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或)破裂及血栓形成,其炎症因子是主要因素.因此,4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选择住院患者所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例(1个月内),其中三支严重病变5例,结果仅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术。该5例患者按病史,UCG、EF,冠脉造影病变结果,左室造影,及随访的资料列表,分析讨论,认为下列情况者不适宜手术:①三支及三支以上的多支冠状动脉远端弥漫性病变;②心脏严重扩大,UCG见左室内径舒张末期>60mm;且因缺血性心肌病所致,而无室壁瘤;③严重心功能受损,EF<05;④同时患有糖尿病者。值得探讨及商榷的是缺血性心肌病与室壁瘤的诊断标准,换言之,两者间的鉴别明确,对判断选择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b,TnI,BNP和HCY水平变化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清中肌红蛋白 (Mb)、肌钙蛋白I(TnI)、脑钠肽 (BNP)、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动态变化和AMI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AMI发病机制 ,为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的方法 ,对 5 4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 30名对照者血清中的Mb、BNP、TnI和HCY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四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M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 ,血清中四项指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在AMI治疗前后BNP与Mb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r1=0 .874 ,r2 =0 .5 14 ) ,TnI与HCY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r3 =0 .75 1,r4=0 .4 6 8) ;但AMI经溶栓治疗后Mb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P >0 0 5 ) ,而BNP、TnI和HCY水平虽然下降明显 ,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在其动态变化提示 ,AMI早期以检测HCY、TnI为佳 ,中期以检测Mb、BNP为佳 ,末期以TnI、BNP检测为佳。结论 :AMI患者血清中Mb、BNP、TnI和HCY水平的动态变化说明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 ,并提示四项指标在AMI患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诊疗价值 ,从而为AMI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兔慢性心力衰竭(CHF)心房肌细胞复极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孔道蛋白mRNA的改变,探讨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使用结扎左室支建市兔心衰模型;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兔心房肌细胞L钙通道电流(ICa-L)、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变化;用定量PCR方法测定兔心房肌细胞L型钙通道α1、Kv4.3、钠钙交换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 心衰组和假手术组兔心房肌细胞ICa-L峰电流密度分别为(-4.79±0.80)pA/pF和(-7.19±1.82)pA/pF(P<0.01),其α1 mRNA表达分别为1.10±0.27(×10-1)和1.73+0.33(×10'-1>)(P<0.01).心衰组与假手术组心房肌细胞的Lto峰电流密度分别为(15.60±1.60)pA/pF和(28.70±2.71)pA/pF(P<0.01),其Kv4.3 mRNA分别为3.13±0.36(×10)和6.30±0.61(×10)(P<0.01);心衰组与假手术组心房肌细胞钠钙交换蛋白mRNA的含最分别为2.76±0.60(×10)和1.02±0.14(×10)(P<0.01).结论 兔慢性心力衰竭心房肌细胞ICa-L、Ito电流密度下调,孔道亚单位α1、Kv4.3 mRNA表达减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同时钠钙交换蛋白mRNA的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影像学检查在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观察59例经主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胸片、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在59例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胸片主动脉增宽或纵隔增宽35例,阳性率为59.32%,胸腔积液1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的阳性率为28.81%;增强CT阳性率为98.31%。磁共振异常的阳性率为93.33%。结论常规胸片对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诊断有提示意义,增强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几乎与主动脉造影一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左室起搏标测消融左侧隐匿性旁道靶点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左侧旁道 (AP)构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的标测及射频消融 (RFCA)靶点定位方法。 15 4例左侧隐匿性AP构成的AVRT随机分成A、B两组 ,两组均经股动脉逆行法进入大头电极 (ABL)于二尖瓣环下RFCA。A组经大头电极以S1S135 0~ 5 0 0ms沿二尖瓣环起搏 ;以起搏信号S到CS上最早逆传A波之间的间距S -A最小处为靶点。B组以AVRT和 /或右室心尖部起搏时CS最早逆传A波处为靶点。结果 :A组 75例均经 1~ 2次放电即成功阻断AP ,且V、A分离均在放电后 5s内出现。其中有 9例靶点与CS上最早逆行A波处相距 10~ 15mm ,其靶点处S-A较其余 6 6例明显延长。B组 79例中 6 8例在 1~ 2次放电 ,5s内V、A分离 ,另 11例放电无效在改用A组方法后均在一次放电后即阻断AP ,靶点距CS最早逆A波处 10~ 2 0mm ,S -A显著长于该组其他病例。 15 4例中 2 0例靶点与CS上最早逆行A波有距离 ,其S -A明显延长 (5 6± 2 3msvs 4 5± 12ms,P <0 .0 1)。结论 :以最短S -A为靶点能快速有效地阻断各种类型的左侧隐匿性AP ;尤其在以最早逆行A波为靶点无法阻断AP传导时推荐使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疾患,易发展成心肌梗死,而QT间期离散度(QTd)已被视为预测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因素。本文对146例UAP患者连续监测其QTd,旨在预测UAP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预后及分析其内在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UAP患者共146例,均符合WHO的有关诊断标准,其中男113例,女33例,年龄48~77(57.6±6.2)岁,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患者已接受硝酸酯类药物治疗,除外电解质紊乱和对QT间期有影响的药物作用,于症状发作和平稳时分别行心电图检查。正常对照组选自同期住院的非心脏疾病患者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