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医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目的,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合并椎管前方撬拨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T12~L4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3例,应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行伤椎椎管前方撬拨,骨折复位。结果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5个月。38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中,36例术后有1~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合并椎管前方撬拨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的序列,进行椎管前方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形态学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 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mEH基因T612C、A691G位点sNP及ApoE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华法林维持剂量与其相关性。方法共选取52例换瓣术后患者以及68例健康汉族个体。瓣膜置换术后个体根据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控制在1.5~2.2,调整华法林维持剂量,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ApoE基因型、Pyrosequencing法检测mEHT612C及A691GSNP。结果(1)在120个受测试人群中,mEHT612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6%和25.4%;而mEHA691G分别为66.7%、33.3%,换瓣人群中mEHT612C的纯合子比杂合子和野生型的所需华法林剂量要高,分别为(5.5±2.9)mg/d、(4.8±2.2)mg/d、(4.0±2.6)mg/d,三者之间剂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120个受测试人群中,ApoE基因型等位基因E2,E3,E4的频率分别为44.2%、35.8%、20.O%;换瓣人群中各基因型所需华法林的剂量分别为(4.5±2.7)mg/d、(4.7±2.4)mg/d、(4.4±2.6)mg/d,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H基因T612C、A691G位点SNP能解释部分个体之间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差异,ApoE基因型的差异不能解释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3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dimer水平,以同期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dimer水平与主动脉夹层不同分型及主动脉夹层死亡的相关性。结果主动脉夹层组患者血清D-dimer水平(7.1±1.7mg/L)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0.7±0.3mg/L)(P〈0.01)。2例死亡患者D-dimer均高于10mg/L。结论主动脉夹层血清D-dimer显著升高,D-dimer水平有助于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肘后血管网对肘后组织瓣的供血作用,为临床设计新的组织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6例新鲜上肢标本和2例上肢血管铸型标本的解剖,观察肘后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肘后组织瓣的供血关系。结果:肘后血管网分为肘后内侧血管网和肘后外侧血管网,分别发出骨膜支和肌皮穿支到肘后相关组织瓣区,肘后内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1.8±0.3)mm;肘后外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0.9± 0.4)mm。肘后内、外侧血管网之间吻合处外径在0.3~0.9 mm。结论:根据肘后血管网吻合特点,可为临床设计出不带桡侧副动脉背侧支的外侧筋膜骨膜瓣、不带尺侧返动脉背侧支的内侧筋膜骨膜瓣和骨间返动脉骨膜支的鹰嘴骨膜皮瓣等组织瓣。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成功接受CABG的CH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d、1w测定血清CT-1浓度,于术前及术后1w行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①CHD患者术后1d CT-1较术前增高(P0.05);②CHD患者术后1w,CT-1明显降低(P0.05),且UCG各参数明显改善(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CT-1升高,且CT-I与心功能关系密切,检测CT-1对CHD患者的治疗和心功能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引导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航组26例、常规手术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置钉安全性、准确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疗效等指标。结果56例患者共置钉268枚,准确置钉248枚(92.5%)。导航组和常规手术组置钉成功率分别为93.6%和91.7%、手术时间分别为(2.4±0.4)h和(2.2±0.7)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和常规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4±49)mL和(276±8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性和准确性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9.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的17例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6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压砸伤3例,道路交通伤8例,伤后入院时间2 h-5 d,平均2.5 d,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Halo-vest外固定,然后逐步撑开,在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通过Frankel分级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常规X射线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CT显示植骨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kel分级,显效(降低2级)5例,有效(降低1级)10例,无效2例。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失稳固定的效果不仅安全可靠,并且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相似文献   
70.
国人髌骨假体设计参数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量国人髌骨假体的解剖学参数.方法:取成人干燥髌骨标本73块,左38块,右35块,测量髌骨假体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内侧关节面宽度,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相交处长度,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的交角.实验结果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左右侧标本之间髌骨假体骨床厚度分别为(13.69±1.33),(13.35±1.19) mm;髌骨关节面厚度为(5.64±1.40),(5.63±1.26) mm;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为(24.54±2.27),(24.51±2.36) mm;髌骨内侧关节面宽度为(19.04±2.10),(18.54±1.81) mm;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相交处长度为(28.34±2.49),(27.44±2.20) mm;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的交角为(135.7±7.8)°,(136.5±7.6)°,各参数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实验中各参数可为国人髌骨骨床和截骨厚度的选择及髌骨假体设计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