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与血管内碎栓治疗。方法:回顾总结产后CVST患者的诊疗资料,复习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对1例产后CVST患者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及接触性溶栓治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产后CVST早期诊断极其重要,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3.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并发症防治等问题,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等. 结果 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33例,男、女性别比为1:1.75,发病平均年龄56.52岁.术后良好(GOS IV~V级)24例,死亡2例. 结论 对于不同部位、大小、临床分级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措施;术中应用临时阻断、超声等辅助技术,对于提高术后疗效并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背景: 有关利用菲立磁体外细胞标记研究选择的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而研究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报道目前仍是空白。 目的:观察利用菲立磁和转染试剂体外磁性标记食蟹猴骨髓基质细胞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食蟹猴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使用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普鲁士蓝染色、电镜和锥虫蓝排除实验等方法鉴定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食蟹猴骨髓基质细胞的效率和细胞的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标记效率在99%左右。光镜和电镜下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分别可见细小的蓝色铁颗粒和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力、增殖和分化等能力没有明显影响。提示菲立磁可以用来体外标记食蟹猴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动脉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病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发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8±1.3)岁,术中采用动脉溶栓25例和多模式溶栓治疗34例,2组患者平均入院NIHSS分别为12.6±4.3、18.3±4.2,发病时间分别为(5.3±0.9)h、(5.8±1.4)h,再通率分别为56.0%、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3个月后残障程度与年龄、初治时间、出院NIHSS评分和良好再通率相关. 结论 相比于动脉溶栓,多模式溶栓适用于较为严重或入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且再通率高.良好的血管再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对蝶窦内间隔特点及经蝶窦-鞍区肿瘤手术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7例经单鼻孔-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术前蝶窦内间隔资料,并用以指导术中操作.结果 本组肿瘤全部切除67例(62.6%),大部切除21例(19.6%),部分切除19例(17.8%).其中47例根据蝶窦间隔的指示,迅速确定肿瘤所在鞍底位置,或保留无关间隔,并根据间隔确认颈内动脉位置,避免损伤;11例存在复杂蝶窦内间隔者,根据影像学提示得以快速判定鞍底与间隔的关系并确定蝶窦内骨质切除范围与方向,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相关并发症:左侧颈内动脉破裂1例,海绵窦破损4例.结论 术前仔细判读蝶窦内间隔影像学资料,用以指导经蝶窦-鞍区肿瘤手术操作,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sphenoidal intersinus septa with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sellar area tumor. Methods The pre-operative MRI and CT images of the sphenoid intersinus septa and its importance in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sellar area tumor were studied in 107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The amounts, locations, anatomic specialties of the septa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loor of selle,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nals and the tumors were analyzed to guide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during the operation. Results Total removal of the tumors in seller region was obtained in 67 patients, subtotal removal in 21 and partial removal in 19. According to the MRI and CT images of the sphenoid intersinus septa,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and the carotid artery in 47 patients were quickly determined; complex sphenoid intersinus septa was noted in 11 patients, and the relation of sellar floor with the septa was quickly determined and the scope and direction of removal were determined too. Ruptur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damages of the cavernous sinuses occurred in 4. Conclusion Careful study of the pre-operative MRI or CT images of the sphenoidal intersinus sept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loor of seller,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tumor will assure the transspenoidal surgery more precisely and safely, and the complication can be efficiently prevented and decreased.  相似文献   
28.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29.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其生物效应主要是调控其效应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也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保护其效应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笔者采用神经切割伤模型,对NGF在神经损伤早期表达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运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对神经损伤后的变性再生过程进行干预,观察rhIL-1β作用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NGF表达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IL-1β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制能与层粘连蛋白牢固结合的含有层粘连蛋白(laminin)结合域的NT3(LBD-NT3),探讨其与损伤后增多的层粘连蛋白结合促进脑损伤的修复机理。 方法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PBS组(10只)、NT3组(10只)、LBD-NT3组(10只),制作液压打击模型后注射对应的PBS或因子,利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1个月后处死大鼠,通过大鼠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增减,用SPSS 19.0统计学做统计分析。 结果LBD-NT3组大鼠的水迷宫实验表现更好,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P=0.845>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956>0.05;与PBS相比,P=0.006<0.05;与NT3组相比,P=0.089>0.05。笔者进一步得出,第17、18天,NT3组大鼠和LBD-NT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元细胞较多,胶质细胞较少,LBD-NT3与PBS组、NT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LBD-NT3和体内增多的laminin结合后,大鼠脑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周围的神经元较多,胶质细胞较少,功能保留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