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正>1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全球对于其防控研究投入了大量经费,每年新临床研究的发布,又促进了指南的更新,每一次指南的更新都是人类与卒中斗争迈进的一小步。然而2014年底到2015年初短短半年时间,对卒中的治疗似乎迈进了一大步。在2014年9月世界卒中大会上荷兰学者公布了荷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慢性 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且存在病变侧上肢远端肢体乏力等缺血症状或明确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 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再 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指标。 根据血管内治疗后闭塞的锁骨下动脉开通结果分为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和临床特点。根据成功再通组患者所用支架类型分为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比较两组术后 血管残余狭窄率的差异。对成功再通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分为术后再狭窄 组和无术后再狭窄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 结果 共纳入10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男性87例(82.1%),女性19例(17.9%),中位年龄61.0 (56.8~67.0)岁。有91例(85.9%)血管成功再通,15例(14.2%)血管再通失败,成功再通组及再 通失败组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成功再通组35例(38.5%)采用自膨式支架,56例(61.5%)患者采用球扩式 支架,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术后中位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0.0%(10.0%~16.3%)和10.0% (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功再通组中有85例(93.4%)完成术后3个月到1年的随访并进 行了CTA或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13.0(6.0~15.0)个月,术后再狭窄5例(5.9%),无术后再狭窄 80例(94.1%),术后再狭窄组较无术后再狭窄组的中位年龄更高(64.0岁 vs 59.5岁,P =0.027)。 结论 血管内再通治疗是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2006年1月-2007年2月,首郜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例颈部动脉夹层的患者,均有明确的颈部外伤痫史,在伤后出现短暂性脯缺血发作(TIA)或腑梗死症状和体征:对3例患者均进行了,头部CT、MRI、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趟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吻合右侧颈动静脉并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部造成颅内静脉窦高压模型后,能否产生硬脑膜动静脉瘘。方法将51只体重为200~250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1)实验组:45只大鼠,接受吻合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并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1/3的手术。(2)对照组:6只大鼠,仅解剖颈部血管和硬脑膜窦而不吻合或闭塞。术后90d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有无动静脉瘘。结果实验组有28只大鼠出现面部动静脉瘘,其中6只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出现率为13.3%。对照组大鼠未见动静脉瘘。结论颈动静脉吻合后合并静脉窦闭塞的大鼠静脉窦高压模型能产生类似临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以作为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5.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9例发病6 h内的急性CRAO患者行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后接受降低眼压、神经营养、改善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传统治疗。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和视野检查。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患眼平均视力分别为1.5±0.1、4.2±0.2、4.4±0.3和4.6±0.5。溶栓后第2、28天和6个月,患者视野缺损<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1.3%、34.7%和44.9%。患者视力改善与溶栓前患者的残余视力密切相关(r=0.292,P<0.05)。未发生脑缺血发作和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CRAO能获得短期和长期的视觉功能改善,未增加与动脉内溶栓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选择药物治疗39例,血管内治疗23例。采集患者既往史(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病等)、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等)、血管病家族史及血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或死亡)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354-19)个月。结果 DSA结果显示,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17例(27.4%),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52例(83.9%,P=0.000,其中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卒中复发6例,死亡3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5%。复发或死亡发生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8例(8/39,20.5%)、血管内治疗患者1例(1/23,4.3%,P=0.170)。两种治疗方式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内治疗有优于药物治疗的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2.107,P=0.005)和治疗方式(OR:0.069,P=0.026)是终点事件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尤其M1段)远高于颅外动脉。对有中、重度动脉狭窄的青年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是积极的选择。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低ASPECTS评分的大面积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endovascular treatment key technique and emergency work flow improv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GEL-ACT)中筛选接受血管内治疗,且ASPECTS/后循环ASPECTS(post-circulation ASPECTS,pc- ASPECTS)<6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效性终点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 (mRS 0~3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 和术后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73.55%),中位年龄62.0(54.0~72.0)岁,失访6例,纳 入统计分析的共115例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53例(46.09%),基线低NIHSS(OR 0.908,95%CI 0.841~0.980,P =0.0130)和闭塞血管再通成功(OR 13.676,95%CI 1.396~134.004,P =0.0247)是术 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4 h内发生sICH 21例(18.26%),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 1.009, 95%CI 1.002~1.017,P =0.0163)和病变血管合并串联狭窄(OR 4.202,95%CI 1.457~12.119,P =0.0079) 是术后24 h内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90 d全因死亡23例(20.00%),基线高NIHSS(OR 1.089, 95%CI 1.014~1.170,P =0.0186)和术后24 h内sICH(OR 4.688,95%CI 1.382~15.898,P =0.0132)是术 后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大面积梗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术前严格地筛选低 NIHSS患者,术中尽量获得闭塞血管再通成功能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方法对16例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的患者,由多学科参加进行术前评估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症状即刻消失或好转,术后残余狭窄率小于20%。其中1例因血管严重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1例因血压控制欠佳于术后48h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继发颅内出血,经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持续低血压。经升压及补液对症治疗5d后血压正常。对15例患者术后随访3~14个月,无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围手术期监护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89.
经皮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脉内支架辅助治疗冠状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甚至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已经许多临床观察结果证明长期疗效十分满意犤1,2犦。由于颈静脉球及静脉窦汇等处解剖结构的特点,以及静脉窦压力低放置支架后易形成血栓等原因,目前对应用静脉系统放置支架辅助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的方法尚有争议。笔者于2001年对2例颅内横窦狭窄的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支架治疗,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至今未再复发,临床效果显著。病例介绍例1女,32岁。主诉轻微头痛伴双眼视力模糊3个月,于2001年5月20日入院。体格检查:双侧视乳头…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评价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患者共7个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注射无水酒精消融和骨水泥椎体成形等治疗方式。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本组操作成功率100%,无重要并发症,术后24h症状均有缓解,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结论 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无水酒精消融等方法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它不仅可以解除椎管内压迫、防止复发,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