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溶栓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RAO)是一种眼科急症 ,起病急 ,视力损害严重 ,常规治疗疗效差。 1991年Schumacham cherm〔1〕等首次报道了经眼动脉溶栓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取得了明显疗效。近年来 ,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溶栓的发展和应用 ,超选择眼动脉溶栓相继报道 ,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就超选择眼动脉溶栓进行初步探讨。临床资料 :我们从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3月收治了 5例该病患者 ,其中男性 4人 ,女性 1人 ,年龄 3 4~ 5 6岁 (平均44 4岁 ) ,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 1…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术中、术后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7例CEA患者术前术后病变局部管径、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术前、术中、术后流速、搏动指数(PI)和交通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EA术后,颈动脉管径、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患侧的MCA流速及PI升高(P<0.001).侧支循环关闭.术中患侧MCA流速下降幅度<40%与前交通开放相关(P=0.01 5).结论CEA后颅外和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CDFI与TCD结合,可评价CEA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CEA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万~290万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万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死亡率为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病死率为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7,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5.
颅颈交界区及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常发生于胸部中段至腰段,也可见于骶段,但较少见于颈段和颅颈交界区。自1991年6月至2005年12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37.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 方法对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术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为(1.644±0.817)mm,术后支架内径为(4.150±0.642)mm(P=0.000)。支架术前后血管造影和CDFI狭窄率分别为(84.24±12.17)%、(85.72±11.44)%和(26.00±8.25)%、(29.00±9.74)%(P=0.000、P=0.000)。术后MCA流速提高(20-189)%,平均(63±34)%,支架术前后MCA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0.76±0.17和1.04±0.14;P=0.000),侧支循环开放类型与患侧MCA、PCA血流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CDFI和TCD结果均能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二者结合是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8.
急性缺血性卒中经动脉溶栓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血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溶栓不可能逆转已经梗死的病灶,其目的是挽救存在于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这种理论上的推测,可用现代核磁技术来证实其存在以及范围的大小。最初只是从静脉内溶栓开始。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结果提示溶栓治疗组比对照组好31%,但出血率却增加了10倍;且静脉溶栓只能溶解小血管的闭塞,对大血管内的大血栓如颈内动脉末段、M1段、  相似文献   
39.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20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203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两类4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203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86例临床症状消失;5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评价参数半定量分析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连续调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的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并行CAS的患者210例,根据是否发生CHS分为研究组(CHS组)、对照组(非CHS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CTP评价参数(半定量分析),并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CHS组和非CHS组术前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前 rTTP延长与CAS术后CHS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