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2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iERM患者(iERM组)25例(27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3例(25眼)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房水,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房水中48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分析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前和术后3个月相关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体积(MV)和黄斑平均厚度(MT)的变化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ERM组患者房水样本中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白细胞介素 (IL)-2、IL-7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 5)。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CFT、MV和MT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iERM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CTACK浓度与BCVA(logMAR)变化(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呈正相关(r=0.445,P=0.043);细胞因子IL-4浓度与MT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呈负相关(r=-0.471,P=0.031)。结论 对于iERM患者,房水中GRO-α、IL-2、IL-7和PDGF-BB可能参与了iERM的形成机制,CTACK可能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缓慢有关,而IL-4则可能与患者术后黄斑厚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比较筋膜囊下麻醉与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200名经小切口巩膜隧道囊外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配到筋膜囊下(Tenon)麻醉组和表面麻醉组,表面麻醉组(n=100)用0.5%丙美卡因点眼;Tenon下麻醉组(n=100)筋膜囊下注射2%利多卡因。患者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对手术不同阶段(术中、术后刚结束及术后30 min)的疼痛进行评分,并记录手术的并发症。结果 Tenon麻醉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刚结束及术后30 min疼痛评分较表面麻醉组低,2组在控制眼球运动、眼睑挤压及总的合作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巩膜隧道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中,Tenon囊下麻醉比表面麻醉能够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5.
目的:检测遗传性角膜病小鼠混浊角膜的病原菌及其种类。方法:取不同发育阶段的B6-Co小鼠36例(模型组)和正常B6小鼠10例(对照组)的角膜,分别提取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36例模型组的角膜,细菌PCR检测阳性21例,阳性率为58.33%。真菌PCR检测标本36例,7例阳性,阳性率为19.44%。结论:病原菌感染是引起B6-Co小鼠角膜病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白内障病理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乙酰化、泛素化、糖基化等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的作用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糖基化是糖尿病各种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许多研究表明其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病理过程。本文就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蛋白质糖基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7.
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生的高度保守的自我降解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线粒体自噬调控途径以及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眼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白内障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已成为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患者对视力要求的提高,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提供的远视力或者近视力已然无法满足其对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应运而生。MIOL种类繁多,光学特性各异,为了使患者术后达到更好的屈光状态和更高的视觉质量,需个性化选择MIOL。因此,本文就MIOL的类型、特点、临床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浆中因子Ⅷ相关抗原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检测35例正常人、41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29例分支静脉阻塞(BRVO)病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结果表明CRVO组血浆FⅧRAg(112.26%)尤其19例缺血型者(132.3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7.70%),而BRVO组(101.08%)和非缺血型CRVO组(94.90%)FⅧRAg含量正常。缺血型CRVO血浆FⅧRAg还比非缺血型明显增多(P<0.01)。提示CRVO患者有血管内皮损害和凝血功能异常,它们在CRVO尤其缺血型者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148-150)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口服刺五加联合尼莫地平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正常的患者25例(35跟),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21眼),口服刺五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11例(14眼),仅口服肌苷片,治疗后3月两组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及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的检查。结果:观察组F-ERG的b波振幅值、P-VEP的P100波潜伏时及振幅值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RG的b波潜伏时较对照组有所提前。结论:刺五加药片联合尼莫地平可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