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2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碱基序列改变以外的变化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一门学科,其中DNA甲基化的改变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一般会导致基因表达的沉默.DNA甲基化是动态可逆的,通过去甲基化药物干预后可以重塑基因的表达,从而可以逆转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许多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全阐明,DNA甲基化的改变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为一新的领域,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2.
背景 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结构和功能的受损有直接关系,而白内障LECs的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是目前证实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最有力的证据,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的LECs形态变化对于研究不同环境或不同疾病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白内障LECs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在白内障摘出手术过程中分别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前囊膜各15片,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前囊膜分别进行锥虫蓝-茜素红(TB-AR)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LECs的活性和形态,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类型白内障LECs的超微结构改变,对不同类型白内障的LECs生物学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TB-AR染色结果表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s大小不等,呈多边形,镶嵌样排列,少量细胞死亡,细胞膜模糊不清,细胞核呈圆形;糖尿病性白内障LECs水肿,体积增大,细胞大小不等;而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LECs体积较小,大部分细胞死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囊膜为一均质膜,LECs层呈单层排列,多数细胞结构完整,紧密贴附于前囊膜上;糖尿病性白内障前囊膜部分区域LECs与囊膜间有空隙,细胞核大小不等;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较小,形态不规则,细胞着色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前囊膜及多数LECs形态正常,细胞间以及细胞与囊膜间连接尚可;糖尿病性白内障LECs之间以及细胞与囊膜间也可见紧密连接,但显示细胞水肿,细胞间隙扩大,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可见细胞质嵌合突起,细胞质内有空泡变性.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均以LECs的变性、坏死、凋亡为共同的细胞学基础,但糖尿病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LECs改变明显重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203.
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 ( S R C)组 23 例 (23 只眼), 单纯用 S R C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 对照组 17 例 (17 只眼) 行抗青光眼手术。两组术后均局部应用 5— Fu 和地塞米松。术后随访 1 月~5 年, 平均 6 个月。结果: S R C组的治疗成功率 (739% ) 高于对照组 (412% ), 差异有显著性 ( P< 005)。结论:单纯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及术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 本方法特别适用于屈光间质混浊的晚期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4.
205.
白内障手术已从防盲性手术时代进入屈光性手术时代,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es,IOL)的制定影响患者术后脱镜率及视觉质量,其中IOL度数的计算公式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IOL的制定,本文主要就IOL球镜及其柱镜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6.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并发症的临床随访,评价国产AQBHL型预装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系统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产品、平行对照临床试验。120例(120眼)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试验组采用国产全预装系统(型号:AQBHL)植入IOL(型号:AQBH),对照组采用传统植入器和导入头植入IOL(型号:A1-UV)。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 a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对患眼进行视力、等效球镜度数、眼压、裂隙灯检查;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对比敏感度检查;术后1 a进行眼底检查和角膜内皮检查。结果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受试者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对比敏感度、眼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试者的视力、屈光度数均在术后1个月达到稳定状态;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受试者的视力相对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均为P<0.01);两组手术推注过程均顺畅,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术后早期的炎性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7.
目的 探讨明视负波反应(PhNR)与视网膜厚度分析(RTA)是否能够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其各自特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对照研究,通过对早期POAG组30例(52只眼).正常对照组40例(80只眼)进行PhNR与R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各项指标在早期POAG检测中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的PhNR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的RTA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N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76.9%;视盘三维形态参数的敏感性分别为75.0%、71.3%、76.3%、82.5%,特异性分别为62.8%、58.7%、65.3%、69.4%;盘周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敏感性分别为80.0%、83.8%,特异性分别为68.6%、66.1%;PhN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RTA检查各项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715、0.767、0.813、0.808、0.831.结论 PhNR与RTA检查均可以诊断早期POAG;PhNR比RTA更敏感,更特异,说明PhNR可以早期发现POAG损害,联合检查将更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8.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DNA修复基因的拷贝数多态性(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江苏眼病研究”流行病学人群,包括ARC组780例和对照组525人。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四种DNA修复基因的拷贝数(copy number,CN),分析ARC组和对照组基因CN的差异以及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结果 在WRN基因中发现了新的CNV。WRN基因高拷贝(CN=3+)与ARC的易感性有关(OR=1.88,P=0.02);HSF4基因低拷贝(CN=1)的人群对ARC易感(OR=4.09,P=0.004)。WRN基因高拷贝与核性以及后囊下性ARC的易感性有关(OR=2.06、3.72,均为P=0.02)。HSF4基因低拷贝与核性以及后囊下性ARC的易感性有关(OR=5.73,P=0.001;OR=6.80,P=0.01)。WRN和HSF4基因的联合作用显著增加了ARC的易感性。经过多重校正以后,仅有HSF4的CNV与ARC的易感性有关,尤其与核性和后囊下性ARC的易感性有关。结论 HSF4基因与WRN基因的CNV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ARC的易感性有关。DNA修复基因对ARC易感性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对不同亚型ARC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9.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对实验性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均行单眼小梁切除术.术毕球结膜下分别注射CS(CsA)-NP、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各0.5mL,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0.5mL.于术后1d,1、2、4、8、12周查眼压(IOP)、滤过泡、角膜、虹膜、前房、晶状体、视网膜.结果 术后8周内各组平均IO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CS(CsA)-NP组与CsA组平均IO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P<0.05).4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P<0.01).结论 CS(CsA)-NP能抑制滤过区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有效控制术后IOP,与CsA相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10.
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眼科医生仍未能找到一种彻底能够完全阻止后囊膜混浊的方法,研究表明[1]:用1%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对离体兔眼进行晶状体上皮与皮质间的水分离,可能会将皮质的清除提高到细胞水平,从而阻止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有效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已经被证实[2],作者通过1%不含防腐剂利多卡因水分离联合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1%不含防腐剂利多卡因水分离有预防兔眼PCO的作用,与后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