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2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制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残疾人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掌握全国残疾人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及康复、就业、教育、家庭等实际状况,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200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残疾人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残疾人评定标准制定是做好这次抽样调查的关键环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2.
姜堰市农村防盲白内障手术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农村防盲工作短期集中白内障手术质量和存在问题.设计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 251例(254眼)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131例(134眼)接受术后调查.方法 患者施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现代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6个月时通知患者在手术医院进行复查,检查远视力、近视力、外眼、眼前节、眼后节、眼压.主要指标视力、眼压、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时裸眼远视力≥0.3者占41.8%,裸眼远视力≥0.05者占82.8%;矫正远视力≥0.3者占64.2%,矫正远视力≥0.05者占92.3%.裸眼近视力≥0.1者占79.9%,矫正近视力≥0.1者占85.8%.屈光不正、后发障、瞳孔变形、瞳孔移位、人工晶状体色素沉着、人工晶状体偏位、高眼压是主要术后并发症.合并的玻璃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是影响术眼脱盲的主要因素,影响患眼脱残的原因除此以外,还包括屈光不正和后发障等.结论 影响手术效果的严重并发症均控制在较低范围内,玻璃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是影响患眼脱盲的主要因素.需增加检查设备以提高防盲手术中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谷氨酰胺合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GLT-1)表达的改变,研究视神经挫伤后视网膜谷氨酸代谢变化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右眼视神经挫伤模型48只。术后1d、7d、14d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大鼠玻璃体谷氨酸浓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GS、GLT-1的表达。结果视神经挫伤后1d、7d、14d,大鼠玻璃体谷氨酸浓度升高,与对侧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P=0.0000、P=0.0000)。视神经挫伤后1d,GS高表达(P=0.0054);挫伤后7d,GS表达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9);挫伤后14d,GS低表达(P=0.0333)。视神经挫伤后1d、7d,GLT-1的表达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5、0.6537);但挫伤后14d,GLT-1低表达(P=0.0403)。结论视神经挫伤后玻璃体谷氨酸浓度升高,与视网膜GS、GLT-1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72岁,因“右眼视物不见8年”于2003年10月来本院就诊。20年前患者有青光眼病史,经药物治疗眼胀症状缓解,但视力逐渐下降。近8年来,右眼完全视物不见。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左眼0.6,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清,周深1CT,虹膜5、11点钟有裂孔,多处虹膜有萎缩,瞳孔缘色素外翻,对光反应消失(图1)。晶状体前囊膜皱缩,皮质灰白色混浊,核褐黄色,眼底看不进。左眼角膜透明,瞳孔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皮质周边混浊,核棕黄色,眼底正常。角膜内皮计数:右眼1254个/mm^2,左眼2322个/mm^2。右眼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大,失去正常的六角形形态,密度减小(图2)。  相似文献   
25.
杨广宇  管怀进 《眼科研究》2006,24(2):172-176
目的探讨人正常晶状体前表面的地形特征。方法使用三坐标测量仪对人的8只离体眼球晶状体前表面进行扫描,扫描获得的数据通过图形软件surfacer v 10.0重建晶状体前表面,计算获取晶状体前表面地形图。对测量的晶状体前表面各处的曲率半径行两因素方差分析。计算离晶状体前表面中心点不同距离处的平均曲率半径并和离中心点的距离做曲线回归,计算晶状体表面非对称性指数(LSAI)。转换坐标系后,将晶状体前表面水平径线和垂直径线各点做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的曲线拟合。结果人晶状体前表面地形图显示中央区较陡峭,向周边区逐渐平坦。每个晶状体前表面各处的曲率半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离晶状体前表面中心点不同距离处的平均曲率半径与距离的曲线回归显示两者间为3次幂函数关系。从晶状体前表面中央至周边的LSAI逐渐增大。晶状体前表面水平径线和垂直径线做曲线拟合的决定系数为双曲线最大。结论人晶状体前表面地形图近似为圆形,但并非完美的旋转对称,且越靠近中心对称性越好。晶状体前表面由中央区至周边区渐平坦,曲率半径加速变大。人晶状体前表面曲线最接近于双曲线。  相似文献   
26.
农村白内障防盲手术前患者眼病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激波  管怀进  顾海雁 《眼科》2006,15(1):42-45
目的了解农村白内障患者的眼病意识和眼病治疗障碍.设计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江苏省姜堰市6个月内筛查出等待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51例.方法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依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临床评价的眼病意识调查问卷和本地居民生活习俗而设计.主要指标眼病存在意识、眼病治疗意识、眼病治疗障碍、健康意识和错误治疗行为.结果意识到自己眼病存在时间在1年以上的患者为89.6%;知道自己眼病可以治疗的时间在1年以上为0.12%,6个月至1个月为31.9%,1个月内为65.7%;患者治疗障碍主要为:还能看见、经济困难、年纪大不要求手术、不相信手术能成功.结论在农村进行眼病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经济是提高白内障手术覆盖率的根本措施,提供价廉效优的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提高白内障手术率的关键.(眼科,2006,15:42-45)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兔眼的解剖特点及制作后囊膜混浊模型的方法。方法:测量新西兰兔30只(60只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球轴长度。每只兔随机选取左眼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结果:30只兔60只眼的平均前房深度是2.39±0.24mm,平均晶状体厚度是6.61±0.26mm,眼球轴长度是15.17±0.40mm。30只兔眼均顺利进行了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乳化平均功率15.43%±4.31%,平均时间91.19±21.78秒。术后1个月后囊膜混浊开始形成,术后3个月每只眼都形成了明显的后囊膜混浊。结论:利用兔进行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29.
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兔视神经夹伤后 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成年兔视神经夹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兔随机分成NGF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兔。建立兔右眼视神经夹伤模型后分别将载有0.06 ml NGF(浓度:5×10-4g/L,NGF组)或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于视神经损伤处;并向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 ml NGF(浓度:5×10-4 g/L ,NGF组)或等量PBS(对照组)。所有兔左眼为正常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夹伤后1 d、2周、8周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夹伤后8周时作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和视神经的改变,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视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夹伤后2周时FVEP检查结果显示,NGF组伤眼与健眼FVEP幅值比为0.765±0.150,对照组为0.494±0.108, NGF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夹伤后8周时NGF组伤眼与健眼FVEP幅值比为0.581±0.138,对照组为0.409±0.119, NGF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伤后8周时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NGF组RGC、视神经纤维的退变较对照组轻。夹伤后8周时NGF组和对照组视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0 955±608.7)、(7 898±608.8)根/ 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GF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RGC的存活,促进轴突的再生,因而对视神经夹伤后的修复、视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53-257)  相似文献   
30.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的视力、视功能(visual function,VF)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方法随访检查172例(205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6~36个月患者的日常生活视力。用尼泊尔眼病调查视力分级标准进行日常生活视力检查分级,同时由调查员采用美国眼科研究所开发的VF和QOL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本组病例平均VF得分为79.00±15.46,与视力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4,与远视力等级回归系数为-7.769,经t检验(t=-7.12,P=0.000)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眼疾手术史的回归系数为-6.5059,经t检验(t=-2.92,P=0.004)有统计学意义。平均QOL得分为89.35±13.97,与视力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59。QOL与远视力等级的回归系数为-8.2867,经t检验(t=-9.27,P=0.000)有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组平均VF得分(F=1.09,P=0.3398)和QOL得分(F=0.62,P=0.540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6~36个月患者的VF和QOL状况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