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5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眼科学 | 228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眼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管怀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9):651-655
视觉器官特别是视网膜、视路以及分布于视器各组织中的支配神经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眼的神经解剖角度看 ,眼部神经竟有 12对颅神经中的 6对。此外 ,眼组织中还有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纤维分布。可见视觉器官中的神经种类多、数量大 ,神经支配极为复杂 ,且与中枢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眼的神经生物学或称视觉神经生物学范畴广泛 ,包括使用各种方法、各种学科技术对眼的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近十几年来在视觉器官神经组织的突轴学、轴浆流动与运输以及神经保护与再生方面已取得丰硕…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HIOP)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BDNF)和空白对照(PBS)组,用前房灌注法建立右眼实验性急性HIOP模型,左眼作为正常对照。于灌注前,在BDNF组和PBS组右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BDNF 3.75μg或等量0.1 mol/L磷酸缓冲液(PBS),第14d让实验兔安乐致死。实验兔致死前48 h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向标记双眼RGCs,视网膜铺片后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法呈色,计数下半视网膜距视盘边缘2 mm、4 mm、6 mm处的RGCs密度。结果距视盘边缘2 mm4、mm、6 mm处,正常对照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619±377个/mm2、771±232个/mm2、358±122个/mm2;BDNF组的RGCs密度为1304±246、669±283、283±93个/mm2,距视盘边缘2 mm6、mm处,BDNF组与正常对照组RGCs密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PBS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002±410个/mm2、627±211个/mm2、264±107个/mm2,与正常对照组RGCs密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距视盘边缘2 mm处,BDNF组与PBS组的RGCs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DNF可提高实验性急性高眼压兔眼RGCs的存活率,对RGCs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DOX)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s)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CK)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的HPFs。分别设置对照组、DOX低、中、高浓度(50、100、200mg/L)组,应用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PFs活力及迁移能力,利用细胞三维培养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各组细胞VM生成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呈梭形且Vimentin阳性表达,CK阴性表达,符合成纤维细胞特性。与对照组相比,DOX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VM密度及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DOX各浓度组组间相比均有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HPFs形成的VM密度与MMP-9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49、0.960,均P<0.05)。
结论:DOX可通过减少MMP-9及VEGF的表达抑制HPFs的活力及迁移能力,减少VM的形成,提示MMP-9和VEGF可能是翼状胬肉形成VM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拟态(VM)在翼状胬肉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探讨VM与翼状胬肉进展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翼状胬肉标本,进行胬肉分期(静止期/进展期)、分型(初发型/复发型)及临床特征指标采集。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检测不同类型翼状胬肉中VM的形成差异。以初发型进展期翼状胬肉为研究对象,HE染色观察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及VEGF的表达,分析VM与初发型进展期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及MMP-2、MMP-9、VEGF的相关性。结果 静止期翼状胬肉VM阳性率为15.38%,进展期翼状胬肉VM阳性率为68.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初发型翼状胬肉VM阳性率为40.80%,复发型翼状胬肉VM阳性率为81.48%,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VM与进展期及复发型翼状胬肉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VM阳性的初发型进展期翼状胬肉组织,其血管分级、上皮细胞层数、杯状细胞数、成纤维细胞数、血管数、炎症细胞数、纤维化程度、MMP-2、MMP-9及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VM阴性者,而变性程度低于VM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初发型进展期翼状胬肉VM与翼状胬肉血管分级、上皮细胞层数、杯状细胞数、成纤维细胞数、血管数、炎症细胞数、纤维化程度、MMP-2、MMP-9及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与胬肉变性程度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存在VM结构,可作为其血供途径之一,VM可促进翼状胬肉的进展,MMP-2、MMP-9及VEGF可能是翼状胬肉VM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 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iERM患者(iERM组)25例(27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3例(25眼)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房水,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房水中48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分析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前和术后3个月相关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体积(MV)和黄斑平均厚度(MT)的变化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ERM组患者房水样本中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白细胞介素 (IL)-2、IL-7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 5)。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CFT、MV和MT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iERM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CTACK浓度与BCVA(logMAR)变化(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呈正相关(r=0.445,P=0.043);细胞因子IL-4浓度与MT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呈负相关(r=-0.471,P=0.031)。结论 对于iERM患者,房水中GRO-α、IL-2、IL-7和PDGF-BB可能参与了iERM的形成机制,CTACK可能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缓慢有关,而IL-4则可能与患者术后黄斑厚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晶状体囊抛光及透明质酸酶预防囊的浑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抛光并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预防囊的浑浊和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0例80眼,按常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40眼水分离时用含透明质酸酶1000 IU的必施(BSS)进行,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和皮质后在黏弹剂的保护下,囊袋内注入含透明质酸酶500IU的BSS,2分钟后用抛光针尖进行晶状体囊抛光,然后注吸清除上皮细胞碎屑,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对照组40眼则用同等量BSS进行水分离,仅行后囊抛光.术后18月随访,进行角膜内皮、眼底及视网膜电图等检查,并对前、后囊浑浊的情况进行分级.结果术后18月治疗组前、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损失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眼底检查和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视网膜功能正常.结论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晶状体囊抛光可以预防囊的浑浊和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且眼内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