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2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双向线性动态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对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率、减少超声乳化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向线性动态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对各种不同硬度核白内障作超声乳化266例(274只眼)(双控组),并以单向线性控制能量技术对各种不同硬度核白内障作超声乳化110例(116只眼)(单控组)作对照,比较两组手术中使用的最大能量、平均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和相对能量复合参数,同时观察手术后早期(1周内)和远期(6个月~2.5年,平均2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矫正视力。结果 Ⅰ、Ⅱ、Ⅲ、Ⅳ级核者,双控组的超声乳化实际使用平均能量、超乳时间、相对能量复合参数均低于单控组。双控组病例术中并发症、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单控组。不过,两组病例的远期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双向线性动态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是一项高效、安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适用于各种不同硬度的晶状体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13.
14.
角膜散光由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astigmatism,AA)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astigmatism,PA)组成。据文献统计,PA在-0.01~-1.10 D范围内,85.0%~96.1%为逆规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PA总体呈现由逆规向顺规漂移的趋势,AA的趋势则与之相反。因此,对于青年人,PA使总角膜散光(total astigmatism,TA)减小;对于老年人,PA使TA增大。在临床上,忽略PA会错误估计TA,影响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本文旨在介绍PA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以供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WRN是人类RecQ解螺旋酶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WRN基因突变会导致Werner综合征的发生。WRN基因的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变化被认为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WRN基因产物为RNA/DNA解螺旋酶,该酶广泛参与了多种核酸代谢的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等。本文综述WRN的结构、功能及其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非编码RNA(ncRNA)是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其中包括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ncRNA可以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生长以及细胞死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ncRNA的异常表达可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焦亡以及自噬异常,使得晶状体透明度下降,从而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本文主要对8种miRNA(miR-125b、let-7a、miR-4328、miR-34a、miR-133b、miR138、miR-23b-3p、miRNA-30a)、9种lncRNA(lncRNA MIAT、lncRNA ANRIL、lncRNA PLCD3-OT1、lncRNA GPX3-AS、H19、TUG1、lncRNA PVT1、lncRNA ALB、KCNQ1OT1)以及一种circRNA (circHIPK3)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激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调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8例(678眼)。术中使用Alcon LenSx飞秒激光行晶状体前囊膜切开、预劈核、透明角膜切口以及部分弧形角膜松解切口,随后按标准方法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中与激光相关的并发症并用Adobe Photoshop CC 2017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讨上述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激光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前囊膜切开不完整为6.34%、前囊膜撕裂为2.65%、劈核不完整为1.03%、角膜切口分离不全为6.49%、角膜切口靠内为25.81%、角膜切口倾斜为2.21%、弧形角膜松解切口偏中心为4.92%、负压环脱失为0.59%、结膜下出血为31.12%及瞳孔缩小为7.23%。以上对应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分别为:眼位偏斜占41.86%、前囊膜切开不完整占55.56%、Ⅳ度硬核白内障占42.86%、老年环占45.45%、眼位偏斜占50.28%、眼位偏斜占53.33%、眼位偏斜占44.44%、患者配合不佳占100.00%、高负压占100.00%及前囊膜切口与虹膜太接近占63.27%。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虽然精准、微创,但仍然有部分患眼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激光相关的并发症,眼科手术医师应关注这些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季节对结膜囊带菌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结膜囊细菌是否受季节的影响。方法对连续住院手术的349例患者(370只眼)进行结膜囊需氧菌培养,阳性者做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0.5%、67.7%.42.8%和40.4%。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的细菌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比率达42.6%。细菌种类和耐药性方面各季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春夏季节眼科住院患者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加强这个季节术后感染的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神经再生素(nerve regeneration factor,NR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HIOP)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NRF)组和空白对照(PBS)组,前房灌注法建立右眼实验性急性HIOP模型,左眼作正常对照(NC)。于灌注前、灌注后4 d、7 d,NRF组和PBS组右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NRF4.5μg或等量(5μL)0.1 mol.L-1磷酸缓冲液。实验兔第14天安乐致死。实验兔致死前48 h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向标记双眼RGCs,视网膜铺片后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法呈色,计数下半视网膜距视盘边缘为2 mm、4 mm、6 mm处的RGCs密度。结果距视盘边缘分别为2 mm、4 mm、6 mm处,NC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621±407)mm-2、(762±235)mm-2、(366±125)mm-2;NRF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268±378)mm-2、(699±253)mm-2、(284±104)mm-2,距视盘边缘2 mm、6 mm处,NRF组与NC组RGCs密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6);PBS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002±410)mm-2、(627±211)mm-2、(264±107)mm-2,与NC组RGCs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距视盘边缘2 mm处,NRF组与PBS组的RGCs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NRF可提高实验性急性HIOP兔眼RGCs的存活率,对RGCs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